中国普洱批发网

中国普洱批发网
普洱茶功效研究和体验中的特别案例发布时间:2014/1/28
2007年之前,我不懂茶,也不喝普洱茶,来到普洱后,耳濡目染都是普洱茶,也才开始学习、熟悉普洱茶。但是,我开始进行普洱茶功效研究还要从岳母喝普洱茶的特别经历说起。
第八营养素发布时间:2014/1/27
在现代营养学把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糖)、维生素、矿物质、水、膳食纤维被称为七大营养素。随着人们生活结构和饮食结构的改变,高能量食物大量增加,膳食纤维、食物多酚减少,尤其苦涩、易氧化变色的植物多酚类营养在现代食品制造过程中被去除,所以食物多酚摄入不足,导致人类代谢免疫性疾病增加,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由于食物多酚的重要性,长期缺乏易导致“五高一低”以及炎症、过敏等代谢免疫疾病,因此,我们称植物多酚中的食物多酚为“第八营养素”。
普洱茶成分及功效探究发布时间:2014/1/26
由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院长邵宛芳教授主编的《普洱茶成分功效探究》,将近年来云南农业大学联合北京大学医学部、昆明医科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及昆明植物所的研究人员组成研究团队,历经数年,围绕着普洱茶保健功效、功能成分及加工过程中物质变化开展的一系列研究,根据科学试验结果整理而成。本刊特摘取和编辑书中试验结果的内容,向广大读者展示科学普洱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普洱茶的核心秘密:持续性的后发酵发布时间:2014/1/24
以盛军先生和陈杰先生为代表的微生物科学家,对普洱茶所作的科学研究揭开了用科学认知普洱茶,解密普洱茶的视角。谁都知道,普洱茶和其他茶种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发酵。绿茶可称为“不发酵茶”,乌龙茶、红茶可称为“轻发酵茶”“半发酵茶”或“单发酵茶”,普洱茶则可以称为“后发酵茶”“长发酵茶”。在普洱茶里边,生茶又可以称为“自然发酵茶”,熟茶又可称为“人工发酵茶”。仅仅从“发酵”角度切入,几乎能把所有的茶种都涵盖了。发酵的主角,是微生物。我国西南边陲的云南,以特殊的方位、地形、气候和生态,微生物乐园中的乐园。那些在原始山林中生长了千百年的乔木大叶种古茶树,始终被一大批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菌群陪伴着,呵护着,喂养着。从茶树的根,到茎、叶、花,一处也不曾懈怠。否则,哪会存活得那么健康又那么久远?微生物菌群天天摄取着太阳能,裂解着细胞壁,分解着有机物,分泌着氨基酸,激活着生物酶,合成着茶氨酸,这就是发酵。结果,激活的生物酶有利于消食,茶多酚有利于降低胆固醇,汀类物质有利于降脂,茶色素有利于减少血粘度,泛酸、胱氨酸有利于解酒护肝,果胶物质有利于除毒,而种种综合因素又能抑制糖尿病的“靶标”,有利于降低血糖,减少尿酸,防止老年痴呆……
周重林论文:茶马古道文化研究方法、思路以及实践之一种发布时间:2014/1/23
摘要:茶马古道是指以茶为传播、贸易和消费主体,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手段而形成的文化、经济走廊,茶马古道还是一个文化符号和一项大型线性文化遗产。对茶马古道的研究涉及到历史地理、社会经济、民族文化等多层面内容,借讨论研究茶马古道文化的方法、思路以及实践经验, 进而阐明茶马古道对于建构中国的文化和民族的意义。
紫芽茶研究数据发布时间:2014/1/22
紫芽茶的芽叶呈紫色是因其花青素含量较高所致,在绿芽茶中占0.01%,紫芽茶中可高达0.5%-1%,,为一般茶叶的50至100倍;而花青素是多元酚类化合物的一种,也是重要的植物色素,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保健效果,可抑制脂质过氧化及清除自由基,降低人体内自由基的氧化伤害。
各类普洱茶的水份、微生物与仓储环境检验分析报告发布时间:2014/1/21
台湾中兴大学农学院区少梅教授针对各类普洱茶的水份/微生物与仓储环境检验分析报告。 最近台湾普洱茶论坛跟立法院一样,天天在吵架,争吵的议题不是美牛瘦肉精,而是入仓茶的霉菌毒素问题。基本上我认为这根本是一个假议题----就和现在的国/民两党一样,两派人士都是藉着这个假议题在互相斗争而已,大家都互相指责对方的不是,然后空嘴嚼舌,大玩文字游戏,只有意识型态,毫无理性讨论空间:
茶味的科学分析——涩发布时间:2014/1/18
喝茶人经常提及:“不苦不涩不是茶”。涩味是茶汤中最主体的风味。茶汤没有涩味,如人体失去骨骼,叫软弱无骨。但一个“涩”字,仅仅从字面上却难以理解涵盖茶汤这种主体风味的丰富性。茶叶感官术语中,如“浓”,“醇”,“强”,“和”,其主要都是指涩的强度与类型。同样是涩,却表现不同:
老树普洱茶与台地普洱茶的成份对比分析发布时间:2014/1/17
试验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南糯山、勐腊县易武乡和思茅市澜沧县景迈三地的古老茶园和台地茶园的蒸青、晒青为样品,从感官审评、内舍品质化学成分和矿物质元素检测分析展开对比研究,得出:①老树茶口感要优于台地茶,主要表现在滋.味协调、味厚回甘好;而就不同产地来讲,各地的老树蒂品质风格又有异,诸如南糯茶山的茶味较重、易武的鲜活度高、景迈的醇厚度好等,这均与检测的品质化学成分有关联。②从理化成分与矿物质含量来看,老树茶与台地茶各有千秋,不能简单、武断地讲谁优谁劣、谁好谁差。老树茶的茶多酚含量明显地高,灰分较低,儿茶素、总糖、寡糖和铁、铜、锰微量元素含量总体上较台地茶的高;而台地茶在水浸出物、氨基酸、多糖和大量元素硫、磷、钾、钙的含量上明显地较老树茶的高,镁、锌含量总体上也是如此。因此建议,应该冷静,不要盲目,应该根据所需科学选择。
茶叶香气的提取方法发布时间:2014/1/16
香气的分析测定一直是茶叶科研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内外的茶叶工作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迄今为止,己从各种茶叶中分离出700多种香气物质to,包括醇、醛、酮、醋、酸、氮等十余大类化合物。对香气的研究第一步就是对其进行提取分离,它直接关系到对香气的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茶叶中的香气物质含量低微、组分复杂、易挥发、不稳定,在提取过程中由于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很容易发生氧化、缩合、聚合、基团转移等复杂的化学反应,使提取的香精油不能很好的反映茶叶本身的香气特征,从而不能正确判断茶叶的品质。所以,以往的学者们对香气的提取分离方法进行了诸多的研究,主要有常压水蒸气蒸馏并同时萃取法(SDE).减压蒸馏萃取法(VDE)、顶空吸附法((HAS)、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减压水蒸气蒸馏法(SDRP)、过柱吸附法(TLA).等。
普洱茶耐泡性与茶梗的密切关系发布时间:2014/1/15
所谓普洱茶耐泡,指的是茶经过多次冲泡后,其汤色口感没有太大的变化。普洱茶确实经久耐泡,其实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它之所以耐泡,是因为普洱茶所内含的物质在起作用。乔木普洱茶树历经了数百上千年的生长,它的叶芽上积攒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在饮用时必然要经过很多次的冲泡才能释放完毕,这就是我们感觉到的它经久耐泡的缘故。
茶色的科学分析发布时间:2014/1/14
对于许多茶类来讲,茶汤的色泽是至关重要的。视觉接受的信息量是远远高于其它感觉的,所以冲完一杯茶时,最先感受到的是那茶汤的色,而色泽则与香气、滋味交相互映,也使我们对汤色有了一个直观的判断:汤色暗淡甚至浑浊的的大多香气滋味也不佳,汤色明亮的大多滋味也清爽。
小白鼠试验普洱茶减肥效果发布时间:2014/1/13
1、抑制减肥反弹 在通常情况下,人们通过节食减肥常能瘦下来,但一不注意体重又会回到原来的状况,出现所谓的“反弹”现象。为了寻求抑制减肥反弹的方法,日本两公司研究人员对具有抑制脂肪吸收效果的中国茶进行了研究。
普洱茶“金花”的生成机理及主要特征发布时间:2014/1/12
普洱茶真正的“金花”是“冠突曲霉”,在陈年的茶品中才可能偶然出现,是天作巧合。 过去,只有黑茶类的茯茶才会要求制作时刻意培养此菌种。存期久远的普洱茶品,在外冷内热、外干内湿的前提下,茶品内果实较多或鲜叶较粗老而茶叶渗出物浓稠情况下,且得有“冠突散囊菌”存在于茶原料内,或在制成品后摊晾过程遇有此类微生物附着,还得在短期内形成最初的微小群落,才能在以后的储藏过程中逐步生长。陈年生茶较陈年熟茶“冠突散囊菌”出现的几率更少些,因此,陈年普洱生茶中出现“金花”极为少见。
红碎茶茶色的科学分析发布时间:2014/1/11
对于许多茶类来讲,茶汤的色泽是至关重要的。视觉接受的信息量是远远高于其它感觉的,所以冲完一杯茶时,最先感受到的是那茶汤的色,而色泽则与香气、滋味交相互映,也使我们对汤色有了一个直观的判断:汤色暗淡甚至浑浊的的大多香气滋味也不佳,汤色明亮的大多滋味也清爽。
普洱茶汤杀死癌细胞发布时间:2014/1/10
云南省是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较低的省分,其中临沧市、西双版纳又是全省恶性肿瘤发病率较低的地区,调查后显示,这与饮用普洱茶有密切关系。普洱茶所含的抗癌、防癌的化学成分进入人体内,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了癌症的发生。
普洱茶有助"戒烟""解烟毒" 的机理发布时间:2014/1/9
普洱茶为什么能有戒烟的作用,能解烟毒呢?以下四点可以说明:
普洱茶是否含有黄曲霉毒素已有科学依据发布时间:2014/1/8
普洱茶不能产生黄曲霉毒素 这是对这场争论第一个答复。也是最直白、最简单的答复。为什么这么肯定,因为普洱茶在加工和后发酵的过程中缺少将黄曲霉转化为黄曲霉毒素的物质条件。
普洱茶自然发酵:热催熟,冷藏香发布时间:2014/1/7
普洱茶是后发酵茶,在普洱茶成品的储存中,不论生茶或熟茶,在良好的条件下,都能够通过数年至数十年的后熟作用,提高茶叶的品质和口味,使普洱茶具有相对的越陈越香的特点和某些特殊的对人体的保健功能。
云南大叶种茶与小叶种茶差异性分析发布时间:2014/1/6
茶树按叶形大小分,有大叶种、中叶种和小叶种。大叶种(大叶茶)和小叶种(小叶茶)是区别栽培茶叶品种中叶片大小的通俗称呼。叶片大小取新梢基部以上第二三叶位的定型叶,凡叶面积>50cm2为特大叶、28cm2~50cm2属大叶、14cm2~28cm2称中叶,而<14cm2为小叶型。中国茶叶研究所还以叶脉的对数(10对以上)作为大叶与中小叶的判断。一般称大叶茶的科学概念,是以C.assalmca或
共272条数据,分14页显示 当前第9页。 <上一页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