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普洱批发网

中国普洱批发网
七子传说发布时间:2013/12/15
俗话说“儿多父母苦”,夫妇俩含辛茹苦将孩子们拉扯成人。穷人命贱,虽没吃没穿,但儿子们个个身体壮实,小女哈尼也长得如花似玉。看着孩子们个个乖巧,夫妇俩十分高兴,但毕竟家境贫困,山林田地甚少,收入甚微,养家糊口都十分困难,眼看七子一女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怎么办呢?父母脸上的笑容不见了!相传,在一个无法考证的年代,今普洱县凤阳乡宽洪村困卢山,有一卢姓人家,家境贫寒,种茶为生。家有七子一女,长子哀牢、次子布朗、三子基诺、四子阿瓦、五子爱尼(因父母想要一个女儿,故为五子取名爱尼,意为喜欢女儿的意思)、六子拉祜(第六个仍然是儿子,则取名拉祜,拉一个姑娘来的意思)、七子无量(老人觉得儿子太多了,想女儿的愿望恐怕无望了,故将七子取名无量)、第八个生了个女儿(哈哈,太高兴了,终于是个妮子,故取名哈尼)。
磨西的老背夫发布时间:2013/12/14
茶马古道之行第一天,夜宿泸定县磨西镇——当年茶马古道必经地,现今为旅游热点的海螺沟冰川森林国家公园入口处。 此刻已置身于横断山区东部边缘,山地高耸起来,重峦复叠嶂。二郎山(马鞍山)“高万丈”的险峻,因半个世纪前那首筑路歌谣而名扬四海。20多年前我曾乘坐一辆解放牌货车走过它,沿山路盘旋而上,洇湿雾气扑进车窗,车行山顶,时常隐没于乳白色云团中。自从隧道穿山而过,节省了路程也删除了险道。二郎山隧道又被称作“康巴之门”,山北天阴雨湿,山南则晴空丽日,幡然两个地理气候带。翻越二郎山的运茶古道为明代所开辟,相对于年代更古老、被清代列为官道的经荥经、泥头、磨西至泸定、康定的“大路”,此路俗称“小路”,所背之茶亦称“小路茶”,至今二郎山北尚有村庄名叫“小路”。无论大路小路,一样的翻山越岭,地势陡险,骡马难以通行,只有人的双脚可以攀援其间,所以自古便造就了茶马古道上惟此地独有的奇观风景:人力背茶。
最后一杯普洱茶(小说)发布时间:2013/12/13
每天早晨,阿燕就坐在榕树下,泡好一壶茶。石桌石凳,大榕树就在村口,一进村就看得见大榕树下的石桌石凳及坐在大榕树下喝茶的阿燕。 小小的客家山村差不多已经荒废了,村民搬进了城,只有为数不多的外地种菜人住在这里,搬不走的是榕树芭蕉龙眼荔枝,还有榕树后那栋黑黝黝的客家炮楼。
马帮1949发布时间:2013/12/11
那天夜里,阿爹回来了。听到一阵先轻后重的敲门声,我和二哥、四弟从梦中惊醒。阿嫫点亮了油灯,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土墙房间顿时欢乐起来,阿爹一个一个地亲孩子们……
小故事——普洱茶香里的温暖遇见发布时间:2013/12/9
“来一壶普洱“。颜一进屋就告诉迎面走来的服务员。 小蝶默默地跟在他后面,在他点的桌位上坐下,仿佛长途跋涉后终于到达了终点。是的,这只是一个陌生的男人,不是安,可是,安,已经找不到了。小蝶现在迫切需要的,只是温暖,只有温暖。
人生如茶的品茶故事发布时间:2013/12/8
一个屡屡失意的年轻人迢迢来到寺院,慕名寻到老僧说:“像我这样屡屡失意的人,活着也是苟且,有什么用呢?” 老僧如入定般坐着,静静听着这位年轻人的叹息和絮叨。什么也不说,只是吩咐小和尚说:“施主远途而来,烧一壶温水送过来。”小和尚诺诺着去了。
一个医生对普洱茶的认识发布时间:2013/12/7
这几天看了几篇对普洱茶疗效认识的帖子.有些话不吐不快,因为觉得有些人的出发点就是把水绞混,我爱普洱,希望对它能有公平的对待.观点如下: 1, 首先普洱无害,当然说的是正常制作和存放的普洱.目前还没有关于对干仓陈年茶制癌的证据.至于偷换概念将有问题的变质茶代替陈年普洱的做法只能说明当事人的无知和别有用心.
普洱茶八大笑话故事发布时间:2013/12/6
早在明清,云南人就看重普洱茶,思茅、版纳等地在1930年代更有很多人以此谋生。但出于战乱、瘟疫和灾害等原因,1940年代以后,一般人甚至食不果腹,根本没有脂肪可降、没有肥胖可减、没有油腻可去,也就不再以此物为贵,以致后来的很多人都不知普洱茶为何物了。2006年3月,友人到茶区采访,某日下午去拜访一位茶学专家,茶学专家谈及当地某普洱茶专家在1999年前还不知道普洱茶的价值和文化。当晚,友人又去采访此普洱茶专家,普洱茶专家说自己五岁起就随祖父品普洱茶了。说品茶不说喝茶,然则这位普洱茶专家当时就已经很懂普洱茶了?友人因此当场掩口胡卢而笑。
陆羽品泉的逸闻趣事发布时间:2013/12/5
品茶因水质不同,会使香气和滋味出现极大的差异。因此,水是茶之母。没有好水,便无法泡出好茶的滋味。在我国古代,关于高人品水的故事很多,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有茶圣陆羽。
普洱茶各种形状保留的趣闻发布时间:2013/12/4
唐、宋、元时期,我们国内的茶叶绝大部分都是要蒸而团之,或者是蒸而饼之,那后来为什么单单普洱茶会保留饼团的形状呢? 这事儿要从明朝说起了,明朝开国皇帝叫朱元璋,这个人是农民出身,但凡看过金庸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大概对这个人的印象都不会太好。朱元璋又名重八,小时候是放牛来着,穷啊,就看不惯人们制作团茶饼茶,以斗茶【宋朝斗茶风行天下,以此为乐。】为乐的奢侈生活,感觉到很郁闷的。于是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很快“废团茶兴散茶”,公元 1391 年下令改革贡茶,“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由此带动了社会风气向平实朴素的转变,于是国内的各种茶叶都改头换面了。
景谷普洱茶茶先贤发布时间:2013/12/3
经研究考察,以景谷乡气候、土质之宜种植茶叶。并向外地选购种子,先于陶家园种植数百株,复于塘房山续种数十万株,精心培植,数年后蔚然成林,可供采摘。并以栽出者资为观摩、广泛倡导,民众群起仿照而大量种植,使景谷乡大量荒野变为茶园,昔日穷乡僻壤变为商贾云集之地,国计民生日益富足,地方文化更加繁盛。这些历史功绩,民国云南省教育、交通两司司长、东陆大学校长董泽撰写的墓志铭上有详细记载。
普洱茶膏的起源和传奇故事发布时间:2013/12/2
公元1729年,一支神秘的马队冒雪进京,在行程3000多公里之后,它们要把一件珍贵的礼品进贡给大清皇帝雍正。这件礼品就是800多年前南唐皇室贵族饮用的普洱茶叶制品——茶膏。这种神秘的饮品在明代的历史中消失了将近300年,现在,马帮要把这个存活在民间的茶制品再次带进宫廷。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喜怒无常的雍正皇帝会怎样对待这个礼物呢?
普洱茶七子饼的典故故事发布时间:2013/12/1
七子在中国是一个吉利的数字,七子作为多子多福象征,在南洋已深入人心。其实七子的规制是起自清代,《大清会典事例》载:“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提准,云南商贩茶
普洱茶七子饼的典故故事发布时间:2013/11/30
七子在中国是一个吉利的数字,七子作为多子多福象征,在南洋已深入人心。其实七子的规制是起自清代,《大清会典事例》载:“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提准,云南商贩茶,系每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合今3.6市斤),征税银一分,每百斤给一引,应以茶三十二筒为一引,每引收税银三钱二分。于十三年为始,颁给茶引三千。”这里,清末规定了云南藏销茶为七子茶,但当时还没有这个提法。
银生城,唐朝往事发布时间:2013/11/28
“茶出银生城界诸山,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唐朝时,樊绰在其《蛮书》中惜墨如金的一句话,成为现代人研究普洱茶时引用较多的文献之一。而银生城,就是现在的景东。
繁华背后,东莞茶人的故事发布时间:2013/11/24
在陈俊华看来,茶是有灵性的,“任何一个细节上的疏忽,都可能影响到这批茶的品质。”很显然,茶有茶性,追求品质,就是维护茶性的本真不被破坏,参与在茶叶生产环节链中的任何一个人,都应该”反求诸己“,让自己的心首先回归本位,才能去追求和保证你所从事的事物不偏离本性,可谓“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
普洱茶名山的美丽传说发布时间:2013/11/21
相传,在一个无法考证的年代,今普洱县凤阳乡宽洪村困卢山,有一卢姓人家,家境贫寒,种茶为生。家有七子一女,长子哀牢、次子布朗、三子基诺、四子阿瓦、五子爱尼(因父母想要一个女儿,故为五子取名爱尼,意为喜欢女儿的意思)、六子拉祜(第六个仍然是儿子,则取名拉祜,拉一个姑娘来的意思)、七子无量(老人觉得儿子太多了,想女儿的愿望恐怕无望了,故将七子取名无量)、第八个生了个女儿(哈哈,太高兴了,终于是个妮子,故取名哈尼).儿女倒是一大窝,可是人口多了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俗话说"儿多父母苦",夫妇俩含辛茹苦将孩子们拉扯成人。穷人命贱,虽没吃没穿,但儿子们个个身体壮实,小女哈尼也长得如花似玉。看着孩子们个个乖巧,夫妇俩十分高兴,但毕竟家境贫困,山林田地甚少,收入甚微,养家糊口都十分困难,眼看七子一女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怎么办呢?父母脸上的笑容不见了!
普洱茶起源传说发布时间:2013/11/20
明末清初,数万红河州石屏人不惜抛下原来的家业,纷纷拥到西双版纳的"古六大茶山"搞茶叶栽培、加工、销售。有一次,易武一家茶商没有亲自驮茶到普洱,而是安排手下的人赶起骡马驮茶从易武出发到普洱府交易,去的时间正好是三、四月份,倾盆大雨把马背上驮的茶渗透了,结果到了普洱受潮后的茶叶顾客不要了,怎么办?此人无奈,只好把茶留在普洱府自己的仓库里存放后,找些杂货驮着回到易武向茶商如实汇报途中的情况。茶商半信半疑,派人去落实情况,经了解确实存在这个问题。过了很长时间,大老板又派此人用马驮着货去交易,同时让他把堆在仓库里受潮的茶叶处理掉。
布朗山上那美丽的茶传说发布时间:2013/11/19
布朗山是著名的普洱茶产山,山中的村寨,大的有班章、老曼峨、曼新龙等几座,其中的班章寨因出产最优质的普洱茶,在近几年声名鹊起,对于喜欢普洱茶的人来说,“班章”二字如雷贯耳。
三国“孔明茶”传说发布时间:2013/11/18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不得不说诸葛亮(孔明)对茶文化的贡献。孔明率军南征到云南地区,将士们遇到大山中的瘴气中毒染病。一日,诸葛亮梦见白发老人托梦,顿悟出以茶祛病的方法。茶到病除,士气大振。为了答谢白发老人托梦之恩,更为了造福当地百姓,在征战结束后,诸葛亮在当地大山中播下大量茶籽,种茶成林,并把烹茶技艺传授给当地人。在云南古茶区,有"孔明山"、"孔明茶",每年农历7月23日孔明诞辰日,当地人都要举办"茶祖会",纪念孔明带来茶种,带来健康,带来先进文化的贤德。
共266条数据,分14页显示 当前第11页。 <上一页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