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普洱批发网

中国普洱批发网

《普洱府图说》中的清代少数民族(五)

发布时间:2023/11/14 11:34:39
字号:T|T

整个画面有三个持枪、弄刀的男子,他们坐在河边的山间小路上,一人持猎枪,另两个男子正坐在地上,手拿长刀在谈论着武功,形象栩栩如生,前面放有一槟榔。

跋文在图的左上方,为:“弋罗,一名戛子腊,前额蓄发少许,又名一撮毛,文身不衣,强有力,普洱府属、思茅边外有之。”
弋罗也称为“戛于腊”、一撮毛、花肚皮,原为暹泰语部落,后流入滇南称为“戛于腊”,后来融入傣族中。道光《普洱府志》卷十八《人种志》说:“暹罗国戛于腊,又名弋罗。额颅蓄发一撮,周身用针引墨刺为花鸟兽等纹。又名一撮毛、花肚皮。”道光《云南通志》卷一〇七说:“嘉庆十七年(公元一八一二年),暹罗戛于腊攻夺缅甸大猛养(在今缅甸掸邦景栋北部)等处置守。缅人复夺回大猛养,暹罗头目召麻哈堪喃败走。三月,戛于腊由邦萨追攻缅人至九龙江,缅人败入江内,进居普藤(今景洪县北部之普文)。戛于腊一千余人阻截江口,代办宣慰司(车里宣慰司)刀太康由小孟养亦退守普藤。四月,缅人由孟定引归,戛于腊以追缅为名,亦进至普藤,又以一千余人营橄榄坝江口,遥为声援,欲擒宣慰,进攻思茅。”如此,则道光《普洱府志》所载之“戛于腊”即嘉庆十七年侵入的暹罗国泰人之流散于普洱府境内者(包括流散在车里土司地区的部分)。暹罗国境内有一部分泰语部落称之为“戛于腊”,当时流入普洱府之初,仍沿其旧称。随后便混合入我国境内的傣族之中。故清朝时期从暹罗国(今泰国)流入西双版纳的部分傣族称之为“戛于腊”。主要居住在思茅边境一带。
 
第九图:苦葱

在山恋林间的小路上,有三个身背背篓的妇女,其中一人正在坐在大松树的树根上,装满东西的背篓放在侧面,右手正放在上面,左手抬起,面带微笑正在说着什么,另一老年妇女正站着专心致志的听着,第三个妇女身背背篓停下,也在侧耳听着。整个画面形象逼真,有身临其境之感。

跋文在图的左上方,为:“苦葱俗似糯比,性强弱以地殊,岩居,稗种,疏于仪文,景东厅及普洱、元江皆有之。” 苦葱又称苦聪,古称锅锉,今归入拉祜族。

景东厅,驻今景东县城。辖境范围与今景东县相当,明朝时为景东土府,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改景东厅。

苦葱即现在的拉祜族的一个支系,当时在景东厅普洱、元江一带都有。“苦聪”即《新唐书?南蛮》中的“锅锉”,是唐朝初年前后从过运去的叟、昆明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由于受历条件的限制,“锅锉”没有发展为一个单一民族,而是分化成为几个部分。其中一部分分化为拉祜族。在分化为拉祜族的这一部分中,有一部分跟不上历史的步伐而相对落后,他们一直保持着“锅锉”这一名称,与拉祜族之间产生了差别,成为近代与拉祜族相近而又不属于拉祜族的那部分苦聪人。“锅锉”的另一部分活动于哈尼族人口较多的地方,与哈尼族接触较多,于是,有一部分便成为了哈尼族中的“哥搓支系”;有一部分同样跟不上历史的步伐而相对落后,这就成为了与哈尼族相近而又不属于哈尼族的那部分苦聪人。在清代的记录中,苦聪人与哈尼族中的“哥搓”是很难区别的。一般说来,大概生产、生活比较先进的部分是哈尼族中的“哥搓”;较落后的部分则系苦聪人。

参考文献:
[1]宋兆麟著:《民族文物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0年11月版。
[2]尤中编著:《中国西南的古代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12月版。
[3]尤中:《中国西南民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版。
[4]尤中编著:《云南地方沿革史》(云南丛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版。
[5]《滇志》。

作者简介:熊丽芬,云南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民族文物研究,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研究。
  (图片由云南省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