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普洱批发网

中国普洱批发网

茶膏全解:历史,工艺,鉴别,冲泡……

发布时间:2023/11/14 11:33:00
字号:T|T

中国普洱批发网讯:一、茶膏历史

唐朝是茶膏的发现期,“茶圣”陆羽是茶膏的第一个发现者,此时茶膏的名称虽已出现,却并没有脱离茶叶的原始形态。到了宋朝,茶膏开始有制作,并对茶膏工艺作记载,茶膏开始作为一种独立的茶品存在,并被列入茶品名录。

清朝是茶膏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清宫御茶房的制茶工匠们创造了“压榨制膏”工艺,使得茶膏的品质得到极大的提升,普洱茶膏一跃成为宫廷御品,成为“皇权”和“国礼”的象征。1912年,代表着古代茶膏工艺最高水平的清朝宫廷普洱茶膏也随着清朝的灭亡而湮没,茶膏进入了长达70余年的隐退期。

直到2002年,蒙顿膏破译并复原了清朝宫廷普洱茶膏,标志着茶膏行业正式从传统步入现代。

唐代茶膏

唐代是茶膏的发现期,此时虽然出现了茶膏雏形,但并没有脱离茶叶的原始形态,属于茶叶中“含膏”的性质,用以判定茶的好坏。虽有关于茶膏作为贡品的记载,但其没有做为独立的茶品引起足够重视。

关键人物与文献:

“茶圣”陆羽是茶膏的茶膏的第一个发现者,他在其专著《茶经》中有“出膏者皱、含膏者光”、“油膏其面”的记载。

吴任臣在《十国春秋》中记载:“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

工艺:制作茶饼过程中意外所得。

茶膏名称出现;南唐闽康宗元年,就有贡品茶膏进献。

代表茶膏:耐重儿。

宋代茶膏

宋代是茶膏的发展期,此阶段,开始出现茶膏的制作,以及对其制作工艺描述和记载,并把茶膏作为独立的茶品纳入茶品名录。

关键人物与文献:

宋徵宗赵佶在《大观茶论》曾有这样的论述:“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面首也。膏稀者,其肤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敛以实。”

赵汝砺在其著作《北苑别录》曾有关于关于茶膏工艺的记载:“茶既熟谓茶黄,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先是包以布帛,束以竹皮,然后入大榨压之,至中夜取出揉匀,复如前入榨,谓之翻榨。”

蔡襄曾在其著作《茶录》中记载:“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其中的“珍膏”就是茶膏。

北宋第一位茶著作者陶谷曾在其著作《茗荈录》中将两款茶膏纳入其中:一为“玉蝉膏”,一为“缕金耐重儿”。

工艺:小榨去水,大榨出膏。

大事件:第一次对茶膏制作工艺进行记载;茶膏作为独立产品出现在《茗荈录》中。

代表茶膏:玉蝉膏、缕金耐重儿。

用途:涂在茶饼表面;作为贡品进贡。

清代茶膏

清代是茶膏发展的兴盛时,普洱茶膏在这一时期定名,且第一次出现在官方文献里,并成为“国礼”和“皇权”的象征。

关键人物与文献:

清代药学家赵学敏在其专著《本草纲目拾遗》对普洱茶膏有这样的描述:“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乾隆时期是普洱茶膏的兴盛期,曾将茶膏作为“国礼”赠予英国使臣。

工艺:

大锅熬制茶膏:雍正年间,云南土司借鉴中药“熬膏”的方法,采用“大锅熬茶膏”的方法制作茶膏。

压榨茶膏:清朝御茶房的制茶工匠们在借鉴了宋代“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工艺基础上,创造了一种压榨茶膏工艺。此工艺共有186道工序,历时72天的制作周期。清朝压榨茶膏工艺代表着古代茶膏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

大事件:1793年,普洱茶膏作为“国礼”被赠予英国使臣;1912年,清朝宫廷压榨茶膏工艺随着清朝的覆亡而湮灭。

茶膏:清朝宫廷普洱茶膏。

用途:

1、作为宫廷专属茶品和皇权象征;

2、作为“国礼”赠送英国使臣;

3、作为“醒酒第一、消食化痰、清胃生津”的养生茶品,被纳入中国养生文化体系。

现代茶膏

1912年,清朝灭亡,代表古代茶膏工艺最高水平的压榨茶膏工艺也随之湮没,茶膏进入了70余年的隐退期。

直到2002年,蒙顿茶制品破译并复原了清朝宫廷茶膏,标志着现代茶膏行业兴起。

工艺:

大锅熬茶膏:沿续古时大锅熬制茶膏的工艺,以小作坊或个人熬制为主。

中药提取加喷雾干燥:

在中药熬膏的基础上做了改进,制作设备由“大锅”改为“提取罐”,现代多数茶膏企业均采用此方法,用此种方法还可以制出速溶茶粉。

蒙顿低温萃取茶膏:

继承清朝宫廷压榨茶膏工艺,采用最先进的压榨与萃取技术将茶叶中的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并经过超滤与低温干燥将获取的茶汁还原为更高级别的茶品——“本味速溶茶”。

大事件:

2002年,蒙顿茶制品破译清朝宫廷压榨茶膏工艺,科技独创低温萃取、低温干燥工艺,这标志着茶膏行业正式从古代步入现代。

2004年,鲁迅先生收藏的3克普洱茶膏在广东举行的拍卖会上拍出了12000元的高价。

2006年,由蒙顿茶制品提纯的“元”字号“普洱茶母”成为云南省博物馆唯一馆藏茶膏。

2007年,蒙顿复原了宋代三十八款名茶之一“玉蝉膏”,用现代科技手段成功再现白茶茶膏;

2008年,蒙顿·易武春晓问世;此外,制作了蒙顿·二龙戏珠、蒙顿·吉祥凤凰和蒙顿·吉祥孔雀,并称为“茶膏三杰”;

2009年,蒙顿连续5年行业销量第一,市场占有率过半;

2010年,蒙顿创牌5周年,作为庆祝,我们推出了蒙顿·红运当头的升级产品蒙顿·日升和蒙顿·玉龙胜雪的升级产品蒙顿·茶石,以及第一款“绿茶膏”——蒙顿·龙井人家,第一款“乌龙茶膏”——蒙顿·炭焙乌龙,以及蒙顿·月光白和蒙顿·月光美人两款新品,蒙顿将以实际行动来证明作为顶级茶膏专家的实力。

2010年5月31日,在亚洲大酒店举行的拍卖会上,28块清朝宫廷普洱茶膏最终以100.8万元成交。

2012年,经典系列全溶茶——易武春晓.五年窖藏、班章贺岁、玉龙胜雪、老茶膏;尚品系列——班章贺岁、易武春晓.五年窖藏、茶石、红运当头上市、故宫茶膏复刻版。

2013年,蒙顿攻克技术难关,推出了蒙顿·白茶、蒙顿·大红袍、蒙顿·铁观音、蒙顿·龙井人家四款采用中国名茶制作的茶膏。

2014年,“口袋茶馆”茶膏系列上市---易武春晓.五年窖藏、班章贺岁、玉龙胜雪、老茶膏、大红袍、白茶、铁观音、龙井人家。

二、茶膏制作工艺

廷压榨茶膏:86道工序,72天制作周期

优势:整个制作过程是在常温下操作,保护了普洱茶特有的活性“酶”,为茶膏的后续陈化提供了“动能”,茶膏的品质可向更高层次转化。

劣势:工艺严谨苛刻,工序繁杂,费时费力;产量极低,成本奇高。

汤色:汤色通透、红艳、明亮,几乎没有肉眼可看到的杂质。

口感:新制作出来的茶膏“味薄”,但陈化一段时间后,其香气会越来越高,且越陈越香。

保质期:六十年以上。

大锅熬制茶膏:借鉴中药熬膏法

优势:制作简单,成本低廉,对场地要求不高,适合个人和小作坊操作。

劣势:

1、反复高温熬制,导致诸多的生物酶消失,使茶膏后续转化缺乏“动能”,只能向霉变转变,不可能长期存放;

2、茶叶在高温状态下,大量营养物质会随水蒸汽一起挥发,必然造成大量的营养物质流失;

3、大锅长时间熬制,会产生大量的铅、汞、砷、铜等一些重金属,对人体的伤害大。

汤色:暗淡、混浊,有肉眼可见的杂质。

口感:水汽味重,茶味淡。

保质期:一到两年。

中药提取茶膏:中药提取,喷雾干燥

优势:工具由“大锅”升级为“提取罐”,卫生程度略有提高。

劣势:持续的高温,从提取到浓缩,再到喷雾干燥,使普洱茶中最为富贵的“酶”失活,茶膏没有后续转化的动能,造成保质期缩短和品质下降。同时,持续的高温也损伤了茶叶中的很多营养物质。这种加工方式属于“混提模式”,造成所有产品趋向一种品质,甚至一种口感,缺少差异性。

汤色:茶汤暗淡有混浊。

口感:茶叶中芳香类物质较轻,随着高温的蒸煮,芳香类物质随蒸气挥发,导致水汽味较重,缺少茶味。

保质期:一到两年。

蒙顿低温萃取茶膏:低温萃取、低温干燥

优势:加工环节在低温下进行,避免了高温以茶膏内含营养物质和香气组份的破坏,茶味更贴近原茶本味;茶膏可以持续陈化,突破现有固态速溶茶保质期较短的问题(一般为24个月),可将保质期延长至六十年以上;采用超滤技术,剔除农残、无重金属残留,安全、纯净。

劣势:由于“低温萃取”工艺成本过高,导致产品售价偏高。

汤色:红润、明亮、通透的宝石红,随着后续陈化,汤色愈加明亮。

口感:润滑、厚重、醇正,无杂气,有淡淡的陈香,随着后续陈化,口感会更加醇正,陈香味更足。

保质期:六十年以上。

三、茶膏鉴别

看膏体好茶膏的膏体干爽,又硬又脆, 不软不粘;最高品级有茶膏表面会出现一层“白霜”——茶咖啡碱和儿茶素的天然络合结晶,是茶膏在陈化过程中自然生成的,非人工所能控制。

看汤色好茶膏冲泡后,汤色红润、通透、明亮,忌讳偏暗和混浊,尤其不能出现“肉眼可见的杂质”。因为茶膏在茶叶深加工产品中,属于小分子结构,非但不制激肠胃,还有暖胃的功效,甚至空腹也可饮用。

而茶膏的汤色愈是红亮、通透,说明其小分子越多;反之,汤色偏暗,有杂质,说明茶膏的大分子物质没被降解,品饮价值就低。

品口感大锅熬制与中药熬膏由于高温的过程,使茶叶的香气部分大量逸散,其口感是微涩、淡薄,无味。低温萃取的茶膏最初的口感是润滑、厚重,无异味,有淡淡的沉香味,但两年以后,其茶膏的香气与口感呈上升状态。

四、茶膏冲泡

纯饮四步到位

调饮千变万化

(综合蒙顿茶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