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普洱批发网

中国普洱批发网

雅克萨、恰克图、羊楼洞 ——17~18世纪中俄茶叶贸易历史片段(一)

发布时间:2023/11/11 12:10:05
字号:T|T

中国普洱批发网讯:第一回 梅花落尽杏花红,不是东风是北风

——雅克萨之战

诗人洛夫说:“历史睡了,时间醒着。”

历史,只是一堆偶然和必然事件的集合。有时毫无头绪,有时早就注定;有时光彩夺目,有时一片黑暗。在这团迷雾里,唯一能够证明历史的,不是历史书,而是时间。

公元1864年,我要说的故事,就从这个时间开始。

这一年,不是历史的起点,也不是历史的终点。《转型中国 1864-1949》中写到:1864年不是转折点,正如1949年也不是转折点一般。历史没有“转折点”。

1864年,在古老的中国被叫做清穆宗同治三年。相比起咸丰时期的内忧外患、满目疮痍,这一年,历时13年之久,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终于被清廷平息,洪秀全病逝,李秀成、洪仁玕等人被杀。不管它是“伟大的农民起义”还是“极端的邪教集团”,不管它是“反封建”还是“另一场封建”,它的破灭,对朝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封建社会的最后一次回光返照——“同光中兴”随之而来。而它对这个国家和社会的巨大破坏,对这个故事的影响,将一直持续到很久以后。

此时的北方大片区域,“捻军”和西北回民起义军正在和朝廷进行着艰难、血腥的斗争。回民起义遍及陕西、甘肃(包括宁夏和青海东部)以及新疆各地。就在新疆起义军在库车、库尔勒、阿克苏等地区攻城掠地的时候,已经与清廷签订了《瑷珲条约》、《中俄天津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等一系列条约,割占了大片中国领土的沙俄继续凯觎着中国西部地区,并且趁着清廷南面攻打太平军,北方镇压“捻军”和回民起义,无力应对其入侵的时机,强占了伊犁西北的博罗胡吉尔卡伦地区。最终,清廷与沙俄签订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让出中国西北部边疆约4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给沙俄求得一时之安。

而1864年的俄罗斯,在图拉州雅斯纳亚·波良纳镇的一座庄园里,托尔斯泰正在书写一部叫做《战争与和平》的小说。此时的托尔斯泰已经从军队退役,游历欧洲归来。他还没有经历著名的“阿尔扎马斯的恐怖”,也不知道他正在创作的《战争与和平》,就是后来“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他只是每天坐在书桌前,从茶炊里倒出一杯浓酽的茶,一边喝着,一边在脑海里勾画着50年前的那场“卫国战争”,并且将它写在纸上。

当他为50年前的战争劳心焦虑的时候,只有身边的一杯热茶才能让他感觉到舒服。他将这种感觉不自觉的写到小说里面。有时候,他写到:“熬了一夜之后,再没有比喝一杯这样好的中国茶更能恢复精神了。”还有的时候,他说:“天又黑又冷,军官们匆忙地喝茶、吃饭。军官们仍有说有笑,烧了一茶炊茶水,可是罗斯拖夫等不及喝茶 ,就到骑兵连去了。”(摘自《战争与和平》)

托尔斯泰不是第一个在书里写到“中国茶”的俄罗斯作家。在他之前40年的某一天,诗人普希金,写下这样的诗句:

黄昏降临,灯火通明,

烧晚茶的茶炊发出咝咝声。

温热着的中国细瓷茶壶,

团团蒸汽从它底下喷出。

奥莉佳亲自给大家斟茶,

小仆人双手捧来了乳皮。

茶水馥郁芳香,

像一股黑色的溪流…… (节选自《叶甫盖尼·奥涅金》)

当伟大的托尔斯泰和普希金写下这些句子的时候,茶,对于俄罗斯人来说,早已经不可或缺。他们习以为常的举起茶杯的时候,或许,很少有人愿意去计较这杯淡淡苦涩的液体是如何从正在饱受苦难的中国远道而来。

据一些史书和百科全书的记载,俄罗斯人第一次接触茶是在1638年。当时,作为友好使者的俄国贵族瓦西里·斯塔尔可夫遵沙皇之命赠送给蒙古可汗一些紫貉皮,蒙古可汗回赠的礼品便是约64公斤的茶。

所有的事,都有缘起缘落。如果说俄罗斯是因为蒙古可汗而与茶相识,那它与茶真正结缘,要从50年后的一场战争说起。

公元1685年,清圣祖康熙二十四年。《清史稿·圣祖本纪》,记载如下:“癸未,命公彭春赴黑龙江督察军务。命侯林兴珠率福建藤牌兵从之......”;“戊子,命蒙古科尔沁十旗所贡牛羊送黑龙江军前。”;“戊戌,马喇以所俘罗刹(注:罗刹,即俄罗斯。俞正燮《俄罗斯事辑》、方式济《龙沙纪略》等书中都有考证。)上献,命军前纵遣之。”;“甲申......彭春等攻雅克萨城,罗刹来援,林兴珠率藤牌兵迎击于江中,破之,沈其船,头人额里克舍乞降。”;“癸卯,诏曰:‘鄂罗斯入我边塞,侵扰鄂伦春、索伦、赫哲、飞牙喀等处人众,盘踞雅克萨四十年。今克奏厥绩,在事人员,咸与优叙。应于何地永驻官兵,即会议具奏。’”;“秋七月壬申,设吉林、黑龙江驿路,凡十九驿。”;“甲申,命副都统温代、纳秦驻防黑龙江,博定修筑墨尔根城,增给夫役,兼令屯田。”(摘自《清史稿》)

这一年,至始至终围绕在康熙皇帝身边的都是有关东北边境的事。这件事就是后来史学界所谓的“雅克萨自卫反击战”或者“雅克萨之战”。

雅克萨是位于黑龙江上游左岸,外兴安岭以南,达斡尔族人的一座小城寨。1650年,俄罗斯探险家哈巴罗夫征得官方同意,自费装备“远征队”强占雅克萨,修筑城堡,设置工事,并以此为据点,一路烧杀掳掠,强征蛮取,不断向黑龙江中下游地区进行骚扰和掠夺。 世居雅克萨一带的达斡尔族被驱赶到嫩江流域。掠夺行为一直持续到1652年,在黑龙江沿岸各族人民的不断请求下,驻守宁古塔的清军出兵清剿哈巴罗夫。这次清剿行动以清军700多人阵亡,俄军10人阵亡,70余人伤,哈巴罗夫暂时撤退为终。顺治帝大怒,诛杀了此次行动的带兵长官驻防宁古塔章京海塞(注:有些资料将此人姓名写为海色)。后来几年,顺治帝又派卓有战功的兵部尚书明安达礼出兵征讨,依旧收效甚微。

直到1681年,康熙帝在平定了三藩之乱后,终于有精力重新关注起东北边境上的俄罗斯人。清政府派大理寺卿明爱前往雅克萨与俄方交涉,要求拆除军事塞堡。并通告俄方,如继续居留,将以武力驱逐之。但俄罗斯人并不为所动,一如既往的盘踞在雅克萨、黑龙江流域。

(雅克萨城堡复原图)

俄罗斯人对康熙的通牒置之不理,这让康熙帝感到愤怒。他对故土的热爱更加坚定了他要驱逐入侵的俄罗斯人的决心。于是,心雄万夫,一心要积功兴业的康熙帝开始了对俄作战的行动。

1682年伊始,康熙就开始了对俄作战的准备。首先,设立伯都讷站,加强宁古塔守军与齐齐哈尔城的通道。接着,康熙帝亲临盛京(今沈阳市),谒拜祖陵后,巡幸吉林乌喇(今吉林市),泛游松花江,检阅水师,视察两岸地势,访问民情,赏赉宁古塔官兵。看着眼前波光粼粼的松花江,山峦迭起的长白山,康熙帝御笔写下这样一首诗:

松花江,江水清,
夜来雨过春涛生,
浪花叠锦绣縠明。

采帆画鷁随风轻,
箫韶小奏中流鸣,
苍岩翠壁两岸横。

浮云耀日何晶晶?
乘流直下蛟龙惊,
连樯接舰屯江城。

貔貅健甲毕锐精,
旌旄映水翻朱缨,
我来问俗非观兵。

松花江,江水清,
浩浩瀚瀚冲波行,
云霞万里开澄泓。(《松花江放船歌》)

词句虽然简单,可康熙帝踌躇满志,又壮怀激烈的内心跃然纸上。

这里要说起另一个人来,他就是陪康熙一起北巡的御前侍卫纳兰容若。说起纳兰容若不是因为他在这次北巡中写下如“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长相思》),或者像“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如梦令))这般豪迈又清凉的诗词,而是因为,他和康熙在雅克萨进行的一次秘密军事行动有关。

这一年的秋天,康熙派遣都统彭春、副都统郎谈(注:也写作郎坦)等180余人以“狩猎”的名义,沿黑龙江往雅克萨地区侦察军情。当时参加这次秘密侦查任务的人中,就有纳兰容若。对于这次行动,康熙的旨意是:“罗刹犯我境,恃雅克萨城为巢穴,历年已久,杀掠不已。尔等至达呼尔、索伦,遣人往谕以来捕鹿。因详视陆路远近,沿黑龙江行围,迳薄雅克萨城,勘其形势。度罗刹不敢出战,如出战,姑勿交锋,但率刹引退。朕别有区画。”(《清史稿》)康熙对他们的要求很明确:假装捕鹿,勘查行军路线,探清敌人虚实。不能打草惊蛇,我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彭春、郎坦、纳兰容若等人不负使命,几个月后掌握了大量的军事情报,顺利而归。姜宸英在《通议大夫一等侍卫进士纳兰君墓表》中写到:“……二十一年八月,使战唆龙羌。其地去京师重五六十驿,间行或累日无水草,持干粮食之。取道松花江,人马行冰上竟日,危得渡。仅抵其界,卒得其要领还报,上大喜。君虽跋涉艰险,归时从奚囊倾方寸札出之,叠数十纸,细行书,皆填词若诗,略记其风土方物。”

康熙听取了郎坦关于攻打雅克萨俄军的上疏后,进行了调遣戍军、筑建守城、准备军资等一系列部署。次年,正在康熙收复台湾之际,俄国人又率兵窜至瑷珲抢掠。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率兵出击将其击败,并将黑龙江下游俄军建立的据点均予焚毁,使雅克萨成为孤城。但俄军仍在雅克萨负隅顽抗。

1684年,清军兵临雅克萨城下,向俄军发出最后通牒:撤出雅克萨,退至雅库次克。俄军顽固抗拒。清军发起攻城战。俄军头目托尔布津乞降。被俄军掠走的160余名人质获释。清军平毁雅克萨城堡后,退至瑷珲。但是等清军退兵后,俄军又卷土重来,建城驻扎在雅克萨。

为了彻底消除沙俄侵略,在充分做好收复作战准备的基础上,康熙帝于1685年令都统彭春掌黑龙江将军印,指挥收复雅克萨。“雅克萨之战”正式开始了。

这场战争断断续续总共进行了4年之久,在这4年内,直接的战争冲突有两次,分别是1685年5月由彭春指挥的“第一次雅克萨之战”和1686—1687年由萨布素指挥的“第二次雅克萨之战”。俄军反反复复实施“战败即退,清军撤兵即复归”战略。1687年,经过清军1年的围困,雅克萨的俄军死伤殆尽。时俄国沙皇彼得大帝派代表团到北京,表示愿与清政府谈判议定边界事宜,并请求清军撤雅克萨之围。康熙帝见沙皇有和谈诚意,便同意其请求,准许沙俄侵略军残部撤往尼布楚。至此,雅克萨之战中的直接战争冲突全部结束。

此后数年,两国使节在尼布楚经反复谈判,最终以清廷让出尼布楚,沙俄军撤出雅克萨达成协议。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中俄双方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明确划分了中俄两国东西边界,从法律上确立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属于中国领土,清朝同意把贝加尔湖以东原属中国的尼布楚土地让给俄国。纠缠40年的中俄雅克萨冲突最终以签订《尼布楚条约》做了一个暂时的了解,此后近200年的时间内,中俄两国之间虽时有小摩擦,却也一直遵守条约规定,基本保证了这一地区的和平稳定。

关于中国和外国之间的近代意义的第一个条约——《尼布楚条约》,大家有很多的争议,有人说它是中俄之间签订的平等条约,客观上遏止了沙俄继续向东扩张,该条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清史专家戴逸认为:“《尼布楚条约》保障了中国东北边境一百多年的安定和平,为清王朝后来平定西北、西南地区的叛乱提供了稳定富饶的大后方,对于清朝的发展和繁荣、康乾盛世局面的出现,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和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更多的人认为该条约割让了几百万平方公里土地个俄国,是一个丧权卖国的条约。闻一多先生在他的《七子之歌》中就表明了《尼布楚条约》是个不平等条约:“……吾国自《尼布楚条约》迄旅大之租让,先后丧失之土地,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臆其悲哀之情,盖有甚于《邶风》之七子……”

对于“丧权卖国”的说法,我觉得多少有点“以现代要求历史”的嫌疑。当时尼布楚地区实际居住者是蒙古布里特亚部落,而他们并不归附于清朝,清朝也未对这一地区实行有效统治,因此谈不上清朝割让了本国领土给俄国。就像俄罗斯人认为“与中国签订的涅尔琴斯克条约(注:即《中俄尼布楚条约》),把黑龙江两岸割让给这个大国。这样,俄国三十多年来拥有的这条完全可以航行的西伯利亚河流便归了中国人,形成了两个国家的新边界线。在克里姆林宫很少有人了解这种割让在战略上具有的危险性。”

实质上,所谓割让领土,只是一块无主土地的归属问题。
再者,“国家”、“领土”、“边界”等都是后来才出现的新事物,在国际法还没有成为世界共识的康熙时期,过多的强调这些,有失公正。康熙为了全力应对西北的噶尔丹叛乱,防止沙俄与噶尔丹勾结,保持东北边疆的稳定,做出让步亦在情理之中。

当时,任凭是“千古一帝”的康熙,也不会料想到,不久以后,因“雅克萨之战”而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其中关于“两国人带有往来文票的,允许其边境贸易”(俄国方面将此条表述为“双方凡持路条之人无论以何种身份,考虑到双方重新恢复的友谊和各自的事业,应允其自愿前来买卖,并将得到保护。”)的条约会创造出一条横跨亚欧大陆的八千里“茶叶之路”——就像他不知道,同一年从厦门出口150担茶叶运往英国会为将来带来多么深远的影响一样。(注:168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把购买中国茶叶由原先委托在中国办事处代办改为委托厦门商馆代买茶叶,开启中国内地与英国茶叶直接贸易的新纪元。)

历史总是如此扑朔迷离,又如此恰如其分。
草原的深处,一座城,正在静静的等待有人许给它一世繁华。

文:王正琥,1986年生于青海,祖籍南京,现居甘肃,戍边校尉之后,寺庙族人之辈。著有《亡羊路》,《昨天的故事》,《耶路撒冷的哭墙》,《三川》等短篇小说。图由作者提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