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普洱批发网

中国普洱批发网

景迈芳景人文自然风情详解

发布时间:2023/7/2 10:29:27
字号:T|T

一,简况

景迈千年万亩古茶山位于全国唯一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明乡的最南端,景迈茶山分景迈和芒景两个行政村,总面积:66.9平方公里,全村有8个自然村598户,2635人,千年万亩古茶园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景迈村是一个以傣族为主体民族的高山傣族乡村,这里的百姓除了种植水稻,旱稻,玉米为主外,世代以茶叶为主要的经济来源,保护,种植销售茶叶.


“景迈”系傣语,”景”释成汉语,意为城子或小土司官驻地,是重要的小城镇之一.“迈”意为新.”景迈”约在佛历442年,(公元前101年),由来此立村的先祖召糯发正式取名而得,据传在佛历437年(公元前106年).有三位傣族猎人,召糯发.先典,罕扳,从勐卯好法追踪一头金色马鹿,不知追了多少时间到此, 金色马鹿突然失踪,三位傣族猎人在这里看到清澈透明的南回笼,成群的大象,孔雀及其它动物,都同时说:”这是一个理想的生活之地”,三位猎人就在此搭起一个棚子居住下来..再后来逐步从勐卯好法等到地迁来很多傣族先民,形成了各个自然村落.


傣语”腊”一字的来历之地.据传,佛历452年(公元前91年),景迈头人召糯发的夫人南应腊得了疾病,召糯发上山找药,发现一种非常特别的绿叶树,树上还长着从未见过的寄生草(螃蟹脚.螃蟹脚据说只能在上百年的古茶树上才能找得到,他不但有清凉解毒的作用,长期饮用还可以防止血管硬化,)摘下来放在嘴里嚼,感到清香回味,就试着采下绿叶尖和寄生草拿回来煮成水后给夫人吃,洗,夫人南应腊吃过,洗过后,身体慢慢好起来,身上所有的疾病都”腊嘎”,召糯发现这些绿叶能治病,饮用后可以清除病魔,就将此绿叶树取名为”腊”,傣语”腊”释成汉语为弃掉或丢掉.意为”腊”可以除去病魔,傣家人对茶的称渭”腊”也由此而诞生.据了解,在东南亚各国家中,傣族人拥有大面积古茶园仅此一地,这就更证实”腊”字诞生的源地是”景迈”.

人们饮用茶—“腊”后感到非常的舒适,景迈茶由此开始向外传播,当地百姓更是把茶当作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再加上外界对茶叶的认识和了解,茶叶的经济价值就慢慢的产生出来,景迈村民午年前就开始大面积的种植茶园,遗下了被誉为”茶树自然博物馆”的午年万亩古茶园,景迈茶山是从古至今”普洱茶”源地之一.景迈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动物有:马鹿,老虎,豹子,老熊,孔雀等;植物有:千年古茶树,大桂花树,山合树等上午种高等植物,糯干自然村还有成片成林的野生梨树,可以架接各种梨果树.景迈是普洱茶的主要源地之一,还是动物的天堂,植物的王国.

二,历史

普洱市澜沧县景迈芒景布朗寨的“万亩古茶园”被赞誉为人类最早开发利用茶叶的“茶树自然博物馆”,经中外权威专家的实地考察和论证,景迈山是目前世界上已知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年代最长的古茶园之一。是世界茶文化的根和源,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缩影,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气息和自然人文底蕴独一无二。布朗族和傣族一起创造了人类最完美的立体生态茶园,加之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的完美结合,已经被联合国科教文国际民间艺术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成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评审委员会评为“中国民间文化旅游遗产示范区”。

景迈山也是普洱茶人的骄傲,普洱茶爱好者的“精神高地”!

翻开景迈的历史,芒景佛寺木塔石碑傣文装载:景迈古茶园的种植始于公元696年,迄今已有1300余年历史。明代以来,这里的茶叶已是孟连土司的贡品和闻名遐迩的“普洱茶”,并远销东南亚诸国,从而使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闻名遐迩。

在1950年,景迈山芒景村的布朗族头人之一的苏里亚(布朗名岩洒)参加了云南省少数民族代表团到北京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一周年纪念活动,并将景迈古树茶精制成的“小雀嘴尖茶”亲手送给了毛主席。1994年,日本名古屋茶叶协会理事长,国际著名茶叶专家松下智先生来这里考察,把“万亩古茶园”赞誉为人类最早开发利用茶叶的珍贵的“茶树自然博物馆”,认为是中国的一项“国宝”。历史上,景迈的古茶通过茶马古道,源源不断的从马背山输送到缅甸、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是“布朗人家、傣族竹楼、哈尼河畔”等各族百姓千百年来赖以生存的主要经济来源。

走进古茶林,我们可以看到一棵棵的参天古树,茶林与人融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仔细仔细观察,我们还会惊喜地发现一丛丛附生在古茶树上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的螃蟹脚。

据当地60多岁的当地布朗族人文化人苏国文说,他名字叫艾赛南门,原来从事教育工作,退休后回到景迈山芒景村老家,研究布朗族与茶的历史等。他说“原来保留着《芒景志》和《帕哎冷传》,上面详细记载了我们部落的变迁与种茶历史等”。

1992年找到一块残碑,上面介绍立碑时间是傣历57年,通过《芒景志》和《帕哎冷传》两本史书提及的“布朗族在芒景一带是先种茶后定居”这一说法,这里茶叶种植历史至少应该有1300多年。2006年以后,景迈山古茶园的历史被提到1800年以前.1800年的种植历史时间是那里来的?经过查寻,2005年,苏国文老师到缅甸禅帮的布朗族寨子木埂村的寺庙里,找到了一本经书,经书里记载了布朗族种茶的历史。景迈山古茶园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佛历713年(公元前180年),根据这个记载,苏国文老师推算景迈山布朗族种植茶叶的历史至少有1800多年了。

另据芒景佛寺木塔石碑傣文记载,景迈山古茶园的茶种植于傣历年57年(即公元696年),距今已有1309年。又据"布朗族志"和有关傣文史料记载, 景迈山古茶园的驯化、栽培最早可追溯到佛历713年(公元180年),今已有1826年历史。两种记载都表明景迈山古茶园的驯化、栽培至少已有1300年以上的历史。

布朗族文化,博大而精深。若论大贡献,公认者有三:一为识种茶,已历经数千载。滇古茶地处处有布朗族名,史学家方国瑜称布朗族为茶始祖。二为驯旱稻。布朗族至今刀耕火种地,旱稻仍为当家粮。三为木棉纺。布朗族摘取木棉花,纺成桐华布,如今"蒲蛮"人家地,布朗女儿仍善纺。

有古谚语::布朗族经济,茶叶当为先。祖先帕哎冷,布朗族首领,种茶第一人,金银有尽时,茶叶世代兴,先祖遗训在,子孙世代铭,无论居何地,代代营茶园,公弄野茶地,景迈山古茶园,布朗人居处,家家出珍茶;"得责"能止乏,酸茶助消化,竹筒茶清香,普洱茶味醇,烤茶香浓酽,晒青回味甘,更有青竹蜜,上宾方品先。

据考证澜沧江流域是茶的起源地,而布朗族的祖先濮人是最早利用野生古茶和最早栽培、训化古茶树的民族。叭岩冷也就成为有名姓可考的最早的茶人,成为茶祖。相传西双版纳的傣族土司曾把第七个公主嫁给叭岩冷。

 

现在景迈山芒景村有供奉茶祖叭岩冷的庙宇和七公主亭。传说叭岩冷死后托梦给他的同胞说:“我给你们留下牛马怕遇到灾难死掉;给你们留下金银,担心会用完;留下茶树,子孙后代取之不尽,用之不完。”从此这里满山遍野长出了茶树,生活在这里的布朗族种茶、采茶、制茶,以茶繁衍生息。在布朗族的《祖先歌》有唱段:“叭岩冷是我们的英雄,叭岩冷是我们的祖先,是他给我们留下了竹棚和茶树,是他给我们留下了生活的拐棍。"


三,万亩古茶园

景迈山古茶园共占地2.8万亩,实际采摘面积1万多亩。主要分布在芒景、景迈两个村民委员会,芒景主要是布朗族,景迈主要是傣族。现存最大的茶树一株高4.3米,基部干径0.5米,另一株高5.6米,基部干径0.4米。茶园茶树以干径10-30厘米的百年以上老树为主。整个古茶园由芒埂、景迈、芒景、芒洪、翁洼等12个村寨相连而成,通称景迈茶山。现在可以采摘的千年万亩古茶园合计面积:10953亩(其中景迈大寨5500亩,勐本2000亩,糯干1000亩,芒埂1400亩,班改350亩,老酒房300亩,龙蚌100亩,南桌3亩.

至今古茶树仍产茶不断,被称为当今茶文化不可多得的瑰宝,犹如一座茶树博物馆,由于景迈古茶园的茶多数生长在万木丛林中,与数百种野生药植物共存,古茶园中各种蜜蜂飞鸟及各种小动物繁多,导致异花传粉丰富.若追溯至公元696年,经过几个朝代的连续开垦种植,至今茶园面积已达万亩。由于这些茶树树龄甚高,所以在外形上都显得历尽沧桑、饱含风霜。茶树的枝干上长满了苔藓、藤蔓、野生菌类和许多寄生兰花等附生物,还有一种形状类似螃蟹的寄生物—螃蟹脚。是种兰科寄生植物(详见
螃蟹脚据说只能在上百年的古茶树才易找到。它不但有清凉解毒的作用,若常饮用还可防止血管硬化。有人甚至只要在买茶叶时看见螃蟹脚,就认为这是景迈茶山的纯正茶叶。近年由于人为过度炒作其保健功效而几乎遭受了灭顶之灾。

四,景迈古树茶的最大特点

很多人对景迈的古树茶情有独钟。景迈(古树茶)的最大特点是“甜和香”:
——香气突显、山野之气强烈。景迈茶的香应该用普洱茶香气中最高境界的香——花香,而且是兰花之香。
纯正的景迈茶有“三香”:
一是:干茶香,嗅茶饼就有十分明显的兰香,其香气强度只有像千家寨野生茶之类的优质野茶才能产生。
二是:茶汤突显而持久。纯正景迈茶在茶汤中能品出兰香味,而且可以持续到十多泡后。
三是:杯底留香。杯底香是展现古乔木茶山野气韵的最直观表现,景迈茶由于混生于山野之中,山野之气强烈,杯底香强而持久,十多泡后仍可嗅到。
香是景迈茶最大优点,也是人们喜爱景迈茶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景迈茶更容易鉴别的原因。景迈茶的香气强烈程度与采摘时间相关,春茶香强,夏茶弱,秋茶也弱些。
——甜味明显而持久。一般茶的甜是苦后回甘的甜,而景迈茶的甜是直接的快速到来的,同时又是持久的。品饮景迈茶时,茶汤一入口就可以出甜味,而且持久性长,好的景迈茶上午喝了,只要中午没有吃过分影响味觉悟的食物,睡中午觉起来,口中舌上都还有甜感。
苦弱涩强。景迈茶属涩底茶,苦味有但不强,但是涩味较为明显。
——汤质厚而口感显薄。这是一个很难解释的矛盾现象。纯正的景迈茶冲泡后会发觉汤质很黏稠,甚至有时会出现汤中气泡浮在中间不移向杯壁的现象,这是汤质黏稠才会出现。但黏稠的景迈茶汤进入口中产生的却是“薄”的感觉,这可能是涩味掩盖了醇厚感

五,多民族组成的文化背景

惠民是以哈尼族(5529人)为主,傣族(2562人)、布朗族(2528人)、拉祜族(1546人)、佤族(429人)、彝族(251人)等多民族共同组成的哈尼族乡。但这里主要说古茶山,这座千年古茶山上主要住的是布朗族和傣族.

(1)布朗族

1)源流: 布朗族早在唐宋时期就在澜沧江和怒江流域活动生息,称为"朴子蛮",是县境内古老的土著民族之一。元代称为"蒲蛮"。清代称"蒲人"。民国时期称为"蒲满",自称"布朗"、"阿娃"。新中国建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定称布朗族。全县布朗族主要分布在惠民乡芒景村、谦六乡打岗村、文东乡水塘村、新城乡腊撤村、雅口乡窑房坝村。

2)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布朗语支。县内布朗族因历史上长期与佤族、傣族相处,不少词汇和1-10的数字读音与佤族相同,10以上的数字读音则与傣族相同。本民族无文字,部分布朗族通傣语,会傣文。佛寺经书及宗教活动均使用傣语傣文,民间也有傣文书写的历书、传说和道德规范等方面的书籍。

3)习俗

a、居住:大部分居住在山区,重视保护森林,村落周围竹、木茂密,环境优美。以竹、木、茅草为主要建房材料,建盖时全寨帮忙,一两天即成。房屋结构有两种:一种是四墙落地,编竹笆围四壁,屋架为穿斗,屋顶铺盖茅草。另一种是干栏式竹木结构的框架砖混。

b、饮食:常年以大米、玉米为主食,辅以荞、麦、薯、豆类等。会制作豆腐和蒸卷粉。男女皆嗜烟、酒、茶,喜酸辣食品。

c 、服饰:芒景、打岗一带妇女普遍爱用红色、粉红色或天蓝色布料做衣服,式样有两种:一种为左右两衽短衫,双衽在胸前交合,再将衽的双带结在左腋下;另一种为左开襟短衫。两种均为无领窄袖,内穿红色或水红色紧身衣。小腿缠白色或黑色护腿布。年轻姑娘喜欢穿花筒裙,中年以上妇女穿蓝色或黑色长筒裙。裙的上半部有红、白,黑三色线条,裙的脚边饰以花边。腰系红绸带或银裤带,头包红色、粉红色长毛巾。胸前佩带若干串红色料珠,喜戴手镯、耳环。男子服饰较为简单,上着黑色对襟无领短衫,下着宽裆折腰的黑色长裤,头裹黑色或白色包头(头人裹红色包头)。男子好纹身,图案多为飞禽走兽。

d 、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严禁近亲结婚。男女自由恋爱。举行认亲仪式由寨中德高望重的老人为新郎新娘"拴线",并请佛爷为其念经。新娘领到新郎家后,由最老的长辈为其念结婚词,全寨男女老幼在寨中广场上唱歌跳舞。表示祝贺。

e、节日:主要有春节、关门节、开门节和泼水节等。过春节与汉族基本相同,后面3个节日与傣族大同小异。关门节至开门节期间要进行几次全寨性的斋赕活动,用最好的食物、鲜花、衣物、首饰等献佛。此外,每年傣历六月六日前后(阳历4月间),与傣族同过泼水节,寨里杀猪杀牛,举行全寨性的对唱、舞蹈、武术及刀术表演,并相互泼水,祈求消灾免难。

f、丧葬:人死后要请佛爷或和尚念经,超度亡灵。佛爷、和尚和寨里的头人死后实行火葬,一般人死后则土葬,非正常死亡的人只能埋在毫林末尾。葬仪简朴,葬后不垒坟,不立墓标,也无扫墓习惯。每个村寨有一片固定的坟地,称为毫山,毫山上的林木严禁砍伐。

g、禁忌:关门节至开门节期间严禁婚恋。

h、宗教信仰:信奉多种神灵和南传上座部佛教。请佛爷念过经的祭献品和人的虔诚之意才能使亡灵享受到。此外,芒景一带的布朗族,每年农历六月初七祭献"帕哎冷"(古代芒景一带的布朗族首领)。布朗族人民具有质朴善良、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2) 傣 族

1)源流分布:澜沧县内的傣族,除部分由景谷、勐海一带迁入外,大部分约于元末明初由勐卯(今瑞丽)迁来。全县傣族主要聚居在上允镇的上允和下允、惠民乡和景迈、东朗乡的勐滨、酒井乡勐根及雅口、新城、糯福、大山等乡,其他乡镇较少。其中,上允镇和惠民乡最多。

2)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与德宏傣语相通,属傣那语方言,部分村寨属傣绷语方言。寺庙用语通用西双版纳傣语文为标准的傣泐文。书面语除使用傣文外,也普遍使用汉文。长期以来,傣族用自己的文字在贝叶和绵纸上写下了对神学、心理学、语言学、医药学、天文、历法、生产规律的研究成果。

3) 社会经济:县内傣族从明永乐年间封设孟连长官司。解放后废除的封建特权。傣族以种水田为主,兼种甘蔗、茶叶和亚热带水果,养殖田螺、荸荠、折耳根(鱼腥草)等。手工业有打铁、铸造犁铧、土法榨糖、制茶、制陶锅、烧红砖、制挂瓦等。男子善编织各种蔑器,尤以蔑桌、蔑盒最为精巧。妇女普遍能纺纱织布,织傣锦,烧制陶器,常用大米制凉粉,用糯米制作粑粑,并善于上市交易。

4)习俗

a 、居 住:澜沧多为水傣,村落集居,不单家独户居住。家家户户竹篱环绕,自成院落,院种植水果。房屋盖成干栏式竹楼。

b 、饮 食: 傣族菜肴风味独特,分为烤、蒸、剁、腌四大类,共120多种。过节时做糯米粑粑,嗜好酸辣。牛撒撇原仅在泼水节或有贵客时才烹制。男子嗜好烟酒茶,男女均爱嚼槟榔。

c、服饰:男子上着无领对襟长袖或短袖衫,颜色多为白色或蓝色,下穿斜拼裆肥大长裤,头裹红、白、蓝等颜色包头巾。喜好纹身。妇女上着白色、水红色、天蓝色紧身内衣,外穿大襟或对襟圆领窄袖短衫,下穿各种花色长筒裙,中年以上妇女多穿黑色或蓝色长筒裙。头发缠于头顶,并插上梳子或包花头巾,喜戴手镯、戒指、耳环,较富裕者系银腰带。少女常用鲜花插于头顶作装饰,爱打花伞。

d 、婚姻:一夫一妻制,婚恋自由。婚恋中若姑娘钟情,就把凳子递给他坐。聘礼为大米、酒以及银首饰等。婚礼由头人或佛爷主持。

e、丧葬:传统的葬法以火葬,但也有部分村寨实行土葬。无论何种葬法一律不垒坟堆,也不立墓碑。丧事活动者一律不戴孝。出殡后由专人为送葬者招魂拴线。无扫墓习俗,悼念祖先的活动,只在一年一度的关门节期间到佛寺进行"流水"仪式。

f、宗教祭祀: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和原始宗教多种神灵。认为万事万物都有灵魂。村寨旁种有"竜树",养有"竜林",任何人都不能动。家中供有家神,每年都要祭一次竜和家神。家里人生病要叫魂和拴线。每寨都设有"寨心"(宰曼),标志村寨的心脏和灵魂,常以巨石、大树、木桩、土堆作标志,"寨心"是神圣的。祭"丢拉曼"(竜树)是原始宗教祭祀中最隆重的活动。

g、节日:传统节日主要是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是小乘佛教的宗教节日,节日和宗教祭祀融为一体。

泼水节(傣历六月、阳历4月),称傣历年,是送旧迎新的传统年节。节日3天,前两天送旧,最后一天迎新。沐浴更衣到佛寺赕佛,全体围塔而坐,聆听佛爷念经传教,为佛像泼水"洗尘"。节日期间,男女老少互相泼水,以示相互祝福,消灾除病。此外,还举行丢包、跳舞、武术表演等活动,晚上放焰火和高升。

关门节(傣历九月十五日)至开门节(傣历十二月十五日),此3个月是傣族一年中最大的斋赕时期,逢四、八、十五、二十三、三十日都要举行盛大的赕佛活动和庆祝典礼。赕佛时,家家户户都要按教规用食物、经书、鲜花、衣物及银元献给佛爷。节日间忌起房盖屋、出远门和恋爱结婚。

h、禁忌:历史上禁忌较多,竹楼上供家神的柱子,外人不能触摸,更不能靠。忌外人进入卧室。煮饭的铁三脚架上平时忌烤东西。忌随便摸小和尚的头。忌穿鞋进入佛寺。

i 、其他习俗:傣家热情好客,讲究礼节。讲究卫生,家居干净,常洗冷水澡。尊老爱幼,无重男轻女的思想,婚礼简朴,乐于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