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普洱批发网

中国普洱批发网

1973年的75021普洱散茶香港茶叶界的美谈(五)

发布时间:2014/6/3 16:40:31
字号:T|T

霉菌挑战,事发前看不见摸不着,轻轻走来却强烈冲击消费者的视网膜。找出霉菌演化发展的规律,是所有工作要走的第一步。彭承鑑科长将视野聚焦在1952年初的北京实验上,他拿到了第一手资料,详细记录在笔记本上。北京实验基本摸清了白、绿、黑、黄霉形成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为生产加工、水分掌握、仓储置放和环境设置提供了大量的数据,但没有对黄霉和白霉的菌种有益性进行过一丁半点的探讨。北京实验基本上停留在对霉菌防御性研究上,是一个消极应付的结论,只对黄霉和白霉定义了一个不影响卫生的模糊概念。彭承鑑老先生当年所做的茶叶仓储实验,对正确储存茶叶有着积极的参考价值。老先生以被动防御的态势走进微生物领域,提供的可贵经验却可以帮助后人以进取革新的态势找出一条发展的新路子。

彭先生发现:1.容器愈大,装的愈多,则抗力越强,否则易于速变;2.在不十分严密的包装中,四至九月份吸潮,十至三月份回燥;3.包装中的茶叶劣变,温度越高越显著,每年以六至九月为剧;4.贮藏耐久力茶叶结构松紧有关,即越紧越易劣变。在彭承鑑老先生的工作日记中,甚至记录了早期浆糊防霉剂的配制、成分使用量和使用方茶文化论坛依据工艺不同特征形成的流行茶叶分类,,渐渐在茶叶生活中固定了一种思维模式,不经意地模糊了茶类之间发展变化的过程脉络。换个角度,茶叶又可以分为发酵茶和不发酵茶。发酵类有红茶、乌龙茶、黑茶、黄茶和或许将来能自立门户的普洱茶。白茶和绿茶不发酵,他们是茶叶工艺史上的始祖,白茶据说只有二百来年的历史,但工艺特征或许折射出了最原始的茶叶加工过程。几千年来,绿茶洁身矜持,漠视发酵,不与霉菌为伍,长期抗菌而保留了零发酵的英名。然而社会生活多元发展的必然性,最终促使较为保守的茶叶家族衍生出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发酵工艺,虽然离经叛道,但却丰富了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为茶叶发展注入了革命性的元素与活力。

云南对晒青绿茶后发酵中微生物积极作用晚到的认识源于当地人不喝发酵茶。因陈化或发酵而成的普洱茶已经在沿海地区形成社会生活习惯,长期饮用零发酵绿茶的云南人还在奋力反击微生物的入侵,但他们在艰苦的抗菌战役中逐步接近了那条通往另一片天地用微生物筑就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