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普洱批发网

中国普洱批发网

漫话宋代北苑贡茶

发布时间:2023/12/10 10:33:11
字号:T|T

 “天下之茶建为最,建之北苑又为最(1)”。建指建州,北苑是宋代全国精制茶制作中心,北苑贡茶在历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北苑龙凤团茶是我国茶叶生产中一颗绚丽璀灿的明星。

北苑茶园始于南唐,盛于宋元,止于明初的四百多年间,一直作为国内贡茶的上品,专供皇家享用。宋徽宗赵佶撰写的《大观茶论》指出:“本(宋)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当时,北苑贡茶地位高不可攀、名声显赫,有“建溪官茶天下绝(2)”之殊荣。然而,北苑龙凤茶却在历史长河中淹没了。现在,就是在它的发祥地闽北一带,绝大多数人都不知北苑龙凤团茶为何物?北苑茶园在何方?笔者在编撰《建茶志》过程中,查阅了《宋史》、《福建通志》、《建宁府志)、《建瓯县志》以及宋代茶学著作等资料。将笔记整理成篇,为研究福建茶文化和北苑龙凤茶,提供一管之见。

一、北苑茶园确在建州东凤凰山

“北苑茶园”在历史上享有盛名,却因为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补笔谈》中说:“今建州东凤凰山,土人相传谓之北苑。言江南(指南唐)尝置官领之,谓之北苑使。予因读李后主(南唐李煌)文集,有北苑诗及北苑纪,知北苑乃江南禁苑,在金陵(南京),非建安也。”造成北苑茶产地的误区。宋文学家范仲淹在《与章岷从事斗茶歌》诗中,为点出建茶的历史悠久,使用了“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的字句,更引来了“帝规武夷作茶圃”(3)的说法,把凤凰山与武夷山混淆,把北苑龙凤茶的桂冠戴到了武夷仙人头上,因而造成一桩纠缠不清的历史公案。

北苑,唐宋属建州建安县吉苑里,在今天福建省建瓯市东峰镇凤山一带。《北苑别录》说:“建安之东三十里有山曰凤凰,其下值北苑,旁联诸焙,厥土赤壤,厥茶惟上”。里中有个财主张廷晖,知其住地宜于植茶,开辟了百亩茶园。闽龙启元年(933年)将凤凰山方圆三十里茶园,全部献给闽王,谋得阁门使的官职。闽王便在凤凰山办起了御茶苑,随后“悉并远近民茶入官焙,岁率六县民丁采造之”,这就是官焙的由来,因凤凰山在闽国都(福州)北部,故称“北苑”。《嘉靖建宁府志》记载:“凤山旁之壑源、沙溪皆产茶,官焙三十二,私焙十有四,内园三十六,外园二十八,内园以上供,外园以备赐予”。

北苑御茶苑设立,闽国驻建州的富沙王王延政派遣潘承祐监造北苑贡茶,初造腊面茶继造京铤。

南唐下建州,知其地山水奇秀,是产茶盛地。“凤山高不百丈,无危峰绝崦,而岗阜环抱,气势柔秀,宜嘉植灵卉之所发”。嗣主李璟派制茶使到北苑创设龙焙,制造贡茶。此后,北苑一直是全国瞩目的名茶区,这就是“帝规武夷作茶圃”的诗句来源。

《东溪试茶录》:“自南唐岁率六县民采造,大为民间所苦。我宋建隆以来,环北苑近焙,岁取上供,外焙俱还民间……。宋初官私焙千三百三十有六,其中官焙三十二”。可见岁取上供茶者,仅北苑及其邻近茶焙。》《北苑别录》记栽北苑茶园有“北苑茶正所产为曾坑,谓之正焙,非曾坑为沙溪,谓之外焙……广袤三十余里,自官坪而上为内园,官坑以下为外园”。《建瓯县志》载:“(建州)十二观,北苑其一也。有内园三十六,外园三十八,至明(朝)尽废”。说明当时建州贡茶龙凤团茶是以北苑为精制中心。“宋时武夷茶未著”(4),所谓“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的奇茗,是通过“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5)的斗茶活动,其斗品充官茶,集中北苑官焙精制贡茶。这就是日本友人所赞“北苑是中国古代精制茶的发祥地”。

1983年,在建瓯县文物普查中,发现了宋代摩崖石刻,题记了北苑茶事。在东峰镇焙前村林垅凿字岩,找到了宋代北苑茶焙遗址,证实了宋代北苑茶园确实在“建州东凤凰山”。

1995年元月,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前次长林屋晴三先生一行到建瓯考察宋代北苑,面对“北苑茶事”石刻连声赞叹:“这是国宝,是重大的历史发现,使我见到了中国古代精制茶发祥地”。他捐资建亭保护宋代石刻永固。

二、何谓北苑龙凤团茶

据《福建通志》援引有关古籍记载:北苑龙凤团茶是一种饼状茶团,属蒸青片茶类,名叫龙凤饼茶,也被称为“龙凤茶”,“北苑贡茶”等。龙凤茶团面上印有龙凤花纹:龙纹者称“龙团”、“团龙”;有凤纹者称“凤团”“团凤”合称“龙凤团茶”。又后制的直径小的龙凤茶,称“小龙团”、“小凤团”。

龙凤团茶又分大龙团、大凤团和小龙团、小凤团等四种。大团八饼重一斤,小团二十饼重一斤。大小团茶又按质量不同分为十个等级,分别名为龙茶、凤茶、京铤、的乳、石乳、头金、白乳、蜡面、头骨、次骨。宫廷的官员也按等级享用。北宋名臣杨忆的《谈苑》说:“龙茶以供乘舆及赐执政、亲王、长公主;余皇族、学士、将帅皆凤茶;舍人,近臣赐京铤、的乳;馆图赐白乳。”小龙团茶中,最精绝的称为“密云龙”,专供皇帝享用。太宗朝右拾遗王禹偁说:“样标龙凤号题新,赐得还因作近臣(6)”。

北苑龙凤茶作为皇家专贡之后,其地位更是高不可攀,皇帝御品自然要显示高于一切的地位。“其品绝精,谓之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直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每因南郊致斋,中书、枢密两院,各赐一饼,四人分之。宫人往往缕金花其上,盖其贵重(7)”。

宋代北苑龙凤茶有别于众贡品,它有特定含义,享有皇家专利权。后人把“团茶”(片茶)与“龙凤团茶”相提并论,是不了解北苑龙凤茶的特征,不知“团茶”与“龙凤团茶”有质的区别,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北苑龙凤茶制造是把茶膏压模在定型的模具上,上刻有龙凤图案,成型后.团饼面上有龙凤纹饰。龙自古以来是中华民族的帝王象征,凤代表着吉祥,龙凤茶因此不同凡晌。宋太宗特置银铜质的龙凤模.以别庶饮,更显示了皇家御品的尊贵,也显得北苑茶的华贵。

北苑龙凤茶的兴盛,也是逐步发展形成的。《画墁录》说:“有唐茶品以阳羡上供,建溪北苑未著也。贞元中,常衮为建州刺史,始蒸焙而研之,谓之研膏茶,其后稍为饼样”。建州属南唐时,嗣主李璟派北苑使创建“北苑龙焙”,征集各县名茶,归龙焙精制。将“研膏茶”加入龙脑改制“腊面茶”。自此北苑茶崭露头角,闻名于唐宋茶坛。

北苑龙茶真正名展天下,留芳百世,则是贡茶使君“前丁后蔡”的功绩。

咸平年间(998~1003)丁谓为福建转运使.宋真宗下诏命他督造建安贡茶,先造凤团,后造龙团,初贡不过四十饼,“专以上供,虽近臣之家,徒闻而未尝见(8)”。庆历中(1041~1048)蔡襄知建州继任福建转运使,改制小龙团,其品极精,谓之“小龙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9)贾青为福建漕,别出心裁,造密云龙更加精奢,在包装上更区别于其他贡品。宋李公麟:《山庄义训》画题云:“世有灵芽,产夫七闽,匦包底贡,贵于上春密云龙之珍,圆不逾寸,价兼百金”。“北苑试新,方寸小銙,进御只百銙,护以黄缎软盈,藉以青箬,裹以黄罗夹袱.臣封朱印,外用朱漆小盒,镀金锁,又以细竹丝织笈贮之。凡数重,此乃雀舌水芽所造,一銙值四十万。”宋文学家欧阳修:“自以谏官供奉杖内,至登二府,二十余年,才获一赐,藏以为宝,时有佳客,出而传玩尔”。府县以下官员和平民百姓,怕连看上一眼都不可能。这种奢靡之风虽不足取,但那精巧的工艺,反映了劳动者的智慧,是中国制茶工艺中的一种创造。

从“大龙团”到“小龙团”以至“密云龙”,其制法精益求精,它推动了宋代雕版艺术和茶叶加工工艺及饮茶艺术的发展。然而,密云龙还算不上团茶的最高峰,据《闽北茶业志》引论的资料记载,建安龙凤茶最精美、最繁盛的高峰,当为宣和年间,郑可简漕闽时之事。他别出心裁,用“银线水芽”造“龙团胜雪”名“龙苑胜雪”。它比密云龙更为高贵,只专供皇帝享受,任何人不能僭用,朝廷中的大宦显贵,别说没有受赐的福分,即使见到者也无几人。关于龙团胜雪的原料和精制方法,《宜和北苑贡茶录》记载十分详细。它所选的原料—银线水芽;它是采择新抽茶枝上的嫩尖芽,过燕后剥去稍大的外叶,只取芽心中的一缕象银线一样晶莹的部分,制成形后的龙团胜雪团饼面上有小龙蜿蜓其上。“盖茶之妙,至胜雪极矣”!明·许次纾《茶疏》说:这种茶“一銙(片)之值40万钱,仅供数盂之啜尔”。北苑龙凤茶造价昂贵,造一斤龙凤茶团要花五六百个茶工,这种茶已经不是为饮用,而是吃气派了。它背离了商品价值,缺乏市场,促使北苑茶的衰落。

北苑龙凤茶品式日益翻新,仅一个世纪中,龙凤名品达四五十种。在太宗和徽宗两朝,北苑茶生产十分发达,从初贡40饼,逐渐发展到数万斤。据《元丰九域志》载:建安上贡龙凤团茶为820斤,增至元符年间以片计为18000片;到了元丰时已达47100片,其“制愈精品益出”,仅宣和年间就造出新品32种之多。

北苑龙凤茶每年上贡纲次,古籍有不同记载。《清波杂志》说:“照宁间,岁贡有12纲凡3等41名”。《宣和北苑贡茶录》载:“岁分十余纲,惟白茶与胜雪自惊蛰前兴役,浃日乃成。飞骑疾驰,不出仲春,已至京师,号为头纲;玉芽以下即先后以次发,逮贡足时,夏过半矣。”再《西溪丛语》记载,北苑龙凤茶上贡每年纲次为十纲:第一纲,试新夸;第二纲,贡新夸;第三纲有16色,即龙团胜雪、万寿龙芽、白茶、御苑玉芽、上林第一、乙夜清供、承平雅玩、龙凤英华、玉除清赏、启沃承恩、雪英、云叶、蜀葵、金钱、玉华、寸金等;第四纲有12色,即无比寿

芽、宜年宝玉、玉清庆云、无疆寿龙、万春银叶、玉叶长春、瑞云翔龙、长寿玉圭、香口焙夸、兴国岩夸、上品拣芽、新收拣芽等;第五纲有12色,即太平嘉瑞、龙苑报春、南山应瑞、兴国岩小龙、兴国岩小凤、御苑玉芽、万寿龙芽、无比寿芽、瑞云翔龙、晹谷先春、太平嘉瑞、长寿玉圭等。其中有些品名相同.但其夸式形状不同,除上述五纲外,以下纲次从小龙团、小凤团至大龙团、大凤团为止。上列各纲都可相信,只是因各朝或各年贡茶偶有纲次增减不同,名目不同,数量不同,所以记载不一而已。《贡茶录》中所说“惟白茶与龙团胜雪,自惊蛰前兴役,飞骑疾驰,不出仲春已至京师,号为头纲试新夸”的贡茶,欧阳修有诗赞许:“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师三月赏新茶”。

北苑龙凤茶品质不断臻美.制茶技术有很大的发展,精益求精,形成一套独特的比较完整的精制茶技术,把龙凤茶制造工艺推到顶峰,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当代茶学家张天福在《一颗陨落的星)中,对北苑龙凤茶制作工艺概括为“择之必精,濯之必洁,蒸之必香,火之必良,一失其度,俱为茶病”的总要求。据《东溪试茶录》记载:“蒸芽必熟,弃膏必尽;蒸芽未熟,则草木气存;去膏未尽,则色浊而味重;受烟则香夺,压黄则味失,此皆茶病”。其制造工序,采叶、拣芽、濯芽、蒸芽、研碾、压片(去膏)、烘焙,每道工序都十分精细,这套制作工艺,使北苑龙凤茶用工巨大,造价惊人。《大观茶论》:“涤芽惟洁,濯器惟净,蒸压惟宜,研膏惟熟,焙火惟良”,概括了宋代制龙凤茶工序中应注意的技艺。

三、这颗茶叶明星为什么陨落

北苑龙凤茶专为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作,享用只有极少数人。它的生产指导思想是不惜工本去迎合皇帝的需要,精心制造贡茶去博取高官,用徭役丁夫的血汗凝结起来的龙凤茶,精奢华贵,与广大社会需求,完全相背,这只是皇帝才够格消费的奢侈品,除皇帝之外,谁也不敢僭侈享受,因而完全失去了市场,其产品再好,技术再精妙,也失去其存在价值。一旦改朝换代,就随着皇帝晏驾和朝代更替而“寿终正寝”,成为皇家的殉葬御品。

在宋代的贡茶品中,北苑龙凤茶确为珍品,但到了南宋,龙凤茶逐渐衰落,没有按其独特制法生产,趋向散茶生产,龙凤茶日趋粗糙,北苑日渐萧条,龙凤茶形质已非昔比。

明洪武二十四年,明太祖“诏天下产茶之地,岁有定额,以建宁为上,听茶户采进,勿预有司。不得辗揉大小龙团,然而,祀典,贡额,犹为故也”。《明史·食货志·茶法》记载:“福建建宁所贡最为上品,有探春、先春、次春,紫笋及荐新等号。旧皆采而研之,压以银板为大小龙团。太祖以其劳民伤财而罢造,惟令采茶芽以进”。这两段话,记述了北苑龙凤茶走向衰退的情景。曾有人把“犹为故”,理解为“显然是指明代大小龙团茶仍有”。(10)其实,当时洪武皇帝一道令下,这颗闪耀了四百多年的明星就陨落了。

明太祖朱元璋虽然嗜茶,但他认为北苑这种制茶法劳民,所以下令罢造龙凤茶;这项恤民政策,无疑有其正确的一面,但龙凤茶制法,也就随之废弃而绝传了。旧法失传,新法将代之而起,崇安县令招黄山僧传授松萝制法的新工艺,使武夷茶“焙法实甲天下”。“明朝建立,新贵们根本不知古代腊茶是怎么回事,他们下令福建御茶园停制腊茶(龙凤团茶),改制武夷松萝,于是福建腊茶也就‘绝迹了’(ll)”。

《闽小记》说:“先是建州贡茶称北苑龙团,而武夷石乳之名未著。至元设场于武夷,遂与北苑并称,今则但知有武夷,不知有北苑矣”。值得注意的是武夷制茶新法.使穷极工巧的龙凤团茶为散形茶所代替。“叶茶之用遍于中国,而外夷亦然,世不复知有末茶(团茶)矣(l2)”。

明清以降,北苑龙凤茶制法失传,茶品虽然消逝,但它的声名尚留于制茶史上。建安北苑龙凤茶之名,在诸多的茶文化著述中,还有“藕断丝连”之感。明·李时珍在撰《本草纲目)时,尚未改往日嗜茶,书中仍不时提到建安龙凤团茶的功效。清·汪懋麟《玄墓看梅十绝》中有“吴风女立男儿坐,才焙龙团又养蚕”。诗里所指的“龙团”,不是龙凤茶,而是对茶叶的美称。周亮工说得好,“龙焙泉清气若兰,士人新样小龙团。尽夸北苑声名好,不识源流在建安(13)”。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家衮州太守赠茶》诗云:“头纲八饼建溪春,万里山东道路赊。此是蔡丁天上贡,何期分赐野人家”。又在《仪真县江村茶社寄舍弟》一文中说:“此时坐水阁上,烹龙凤茶”。其实当时北苑茶树早已枯萎,茶园荒芜。北苑龙凤茶以及建溪春,徒有其名,不见其真茶。近代,北京崇文门外路西有一家永顺轩茶社,门前的对联上还书:“永教满贮龙团液,顺便来倾雀舌茶”。武夷山的茶铺、茶室也曾有茶联:“六六峰岩摘雀舌,三三活水烹龙团”。有此诗句联文,无怪乎,近年茶界还有人云:“蜡茶始于唐,盛于宋,续于元明,一直至清光绪年间,还有龙凤团茶的产销”。明朝罢贡建宁府龙凤团茶,北苑龙凤茶象一颗绚丽灿烂的明星陨落了。他说明清还有产销龙凤茶,那是不懂宋代龙凤贡茶内涵,不知建州茶叶发展史实,明罢贡龙团凤饼,北苑茶焙已渐废,只留产地村名焙前、后焙,行政归建安县吉苑里,北苑龙凤茶已形影俱

非,徒存其名。

“建溪官茶天下绝,独领风骚四百载”。她的声名为建茶带来了繁荣。这历史名茶之冠,不能因“天上贡”而遗忘、应予发掘的传统名茶。当代茶学家张天福在《一颗陨落的星》中写道:“我想在科学昌明的今天,依靠那些珍贵的资料记载,只要用心探索,北苑法未始不可以起死回生,重新使之发出这颗遥远星座的光辉。”

 来源:《农业考古》  作者:巩志

注释:

(1)《宋史·食货志》

(2)陆游(建安雪》

(3)苏东坡(荔枝叹·咏茶)

(4)明·徐表然《武夷志略》

(5)范仲淹《与章岷从事斗茶歌)

(6)王禹偁《北苑龙凤茶》

(7)欧阳修《归田录》

(8)《画墁录》

(9)欧阳修《龙茶后序》

(10)林今团《龙凤茶始末初探》

(11)万晓《珍稀的宋代小龙团》

(12)邱竣《大学衍义补》

(13)周亮工《闽茶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