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普洱批发网

中国普洱批发网

天下钱仓 铜银古道(3)

发布时间:2023/11/19 17:05:48
字号:T|T

清代“京运铜”,

传奇大戏最精彩的一折

清代,云南的冶炼业比明代有了更大发展,云南“铜银传奇”的大戏上演到了最为高潮的时期。

清代云南的各种金属矿产都有很大增加,银、铜、锡的产量均已跃居全国首位,其中尤以铜产量的增加最为迅猛。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清代对铜的需求急遽增加。

17世纪末,随着清朝政权的巩固,社会秩序相对安定和国内经济联系的更大加强,各种商品生产得以迅猛发展。而随着商品生产的发达,货币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尤其是作为辅币的“制钱”(官铸铜钱)流通量更大。在铜币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清朝政府鼓励大量开采铜矿,广铸铜钱,以帮助稳定主币银钱的价格。由此,清初的铸钱业便迅猛发展起来。而云南是得天独厚的最大铜产地,铸钱业也得到了最大发展。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云南巡抚袁懋功在云南各地设铸钱炉30座;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云南总督蔡毓荣又在蒙自、禄丰、祥云、大理等地增设铸钱炉;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又于祥云、建水、大理、沾益四处设“宝云局”,共建铸钱炉47座;雍正八年,云南年铸钱1亿文,运往陕西等地;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清政府令云南铸钱供应北京城。此时的云南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铸钱基地,成为天下最大的“钱仓”。 说句题外话,因为云南作为清帝国“钱仓”的极端重要性,连道光年间的云贵总督阮元先生也忍不住要在《滇池赋》中嘲讽宋太柤“宋挥玉斧”,放弃云南的愚蠢短视行为了。清代云南的“铜银传奇”大戏高潮的一折,无疑是“京运铜”。所谓“京运铜”,即滇铜每年专运北京者,主要用于铸钱。此举始于明末,但数量不大,而且都是经过贵州、湖南等地转运,与清代有组织、有计划的专线运输不同。而且清代的“京运铜”数量、动用人力、所耗经

 

(会泽江西会馆)

至康熙、雍正年间,云南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铸钱基地,其中又以东川府(府治即今会泽县城)的“宝云局”铸钱最多,所铸货币除少量供本省使用外,大部分运至京师、湖广、江西和陕西等地。云南官府铸钱获利甚大,而民间私铸之风也大大兴盛(哈,那是清代货真价实的“假币”!),清政府虽然明文禁止,但因措施不力而无法禁行。无奈,清廷只好令云南停止铸造专供外省和京城的钱币,改由外省来滇开办铜厂,运铜回各省自行铸造(东川府治会泽的江西会馆就是这么来的,一帮江西商人来云南,开铜矿,当铜老板,运铜回江西铸币,发了大财,盖个老乡会馆,联络、办事、听戏娱乐。实际上,清代云南各地外省会馆的兴盛,主要也是因为这个政策,各省的商人纷纷汇聚云南,主要不是做茶生意,而是做铜生意,不是做茶老板,而是做铜老板。);原运京师的钱币亦行停止,改由云南运铜至京,另行设局铸造。

这样,云南过去运往京师钱币就改为运铜,虽说这对云南本省的铸币业不利,但对云南铜矿的开采和冶炼并无影响,甚至还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因为外省的商人纷纷到云南投资开采铜矿,云南铜产业的投资规模有了极大增加。在京运铜盛兴的乾隆中叶,云南铜产量从原来的年数百万斤激增至年1000万斤以上(最高达年1400万斤)。京运铜的数量,一般占云南年铜产量的1/2左右。以乾隆中叶为例,云南年产铜1200万斤至1400万斤左右,京运铜为600~700万斤。为了办理这笔当时算是海量的京运铜,清政府的户、工两部每年给云南拨出的国库银高达100万两作为经费,专用于京运铜的一切开支。而作为云南的督抚们,办理京运铜,自然也是每年例行的头等大事,同时也是借机中饱私囊的最好机会。正因如此,为了尽量防止腐败,京运铜的筹办,有着比较严密的组织和工作程序。(普洱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