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普洱批发网

中国普洱批发网

茶托,其实源于误解?

发布时间:2015/9/22 22:02:21
字号:T|T

看过很多茶席,有用心的雅致之作,有泛泛的概念之作,也有粗糙的模仿之作。最大的感受是:真正的源头活水还有待接通。和这个国家的大多数领域一样,还处在学习模仿的阶段,缺少文化自觉和挥洒的底气。因为文化的酝酿与成为风气,是需要一点时间的。

三联的编辑说,你们大陆有什么茶席,都是模仿台湾的罢了。这话难听,但和现实还是对应的。其实学习从模仿开始,这没有问题,问题是需要经过消化,要明白文化的缘起与历史的流变。最麻烦的是,我们崇奉的“传统文化”,其实不是那么回事儿,如果只是简单的邯郸学步,不仅隔靴搔痒,甚至有可能背道而驰。

细致的梳理是将要长期进行的工作,这里先从一个茶席上的小东西——茶托说起,看看一件东西是怎么来的,我们能否理解它的功用与缘起,在此基础上,能否开拓思路。

现在大家看到的茶席上的茶托多是这种的

这种茶托是怎么来的呢?当然也是受台湾影响,台湾茶道有两大来源,一个是闽粤工夫茶传统,一个是日本茶道传统。传统工夫茶小杯直饮,不会用这种茶托,尤其潮州乌龙一类的品茶强调温度,用个这么大的金属茶托,散热降温,是需要避免的。

这个茶托的确是来自日本,我们在很多卖日本茶道具的店里也会看到这种茶托的,甚至有江户时代的古董。日本的茶道我们知道,主要有两个大的分支:抹茶道与煎茶道。经历过抹茶道会知道,抹茶道因为要在很大的茶碗里搅拌,必然不会用这种茶托,不仅体量不符,即便做出巨大的茶托来也不便使用。

那只有一种可能,这种茶托是来自于日本煎茶道的,实际情况也正是如此。那么日本煎茶道为什么要用这种茶托?还有,像很多人的想象,日本茶道源于中国,这种茶托是否也是来源于中国呢?

如果经历过日本煎茶道,我们会了解,无论抹茶还是煎茶,在日式茶道中,主人(操作者)与客人之间保持着仪式感所必须的距离,这和中国人那种不分彼此的轻松氛围不同。主人烧水煎茶(其实也就是泡茶,来源于中国明代的泡茶法),一系列的操作之后,再由茶童递给对面的客人,日本现在还延续中国明代的童子的叫法,这是我们在明代茶画中经常见到的角色,但现在在日本煎茶道中实际上可能是大妈来充当了。那茶托就成为一种很方便与卫生的传递媒介。

借用“一条”日本小笠原流煎茶道的视频来了解这个过程,图中,“童子”把主人泡好的茶端给客人。

童子手手执茶托把茶杯放在客人面前,这样的茶托便于拿起与放下。

依此放好后,客人表示感谢,之后客人开始饮茶。

了解了茶托的用法之后,这里面仍然有那个技术问题,金属茶托对杯温的影响。如果杯温很高,金属茶托会分散热量,不仅影响杯温,而且不便传递。但是对于日式煎茶来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她们的煎茶温度普遍较低,四五十度,茶托便能够很好的融入这个过程。

话说回来,中国古代有茶托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和日本这种有一定的差异。传统上中国的茶托不用金属材质,往往是瓷质或漆器。这个差异是有原因的,一个是文化审美上的考虑,中华文化的君子之德是温润的,雅致则瓷,野趣则陶,或有木石,较少会在席面上使用金属器。另一方面,也和功能有关系,金属托不利于保温,且不论唐煎宋点,即使是明代,茶汤也还是高温的。

台北故宫所藏几种材质的杯托,除了材质的温润,杯托还有共同的特点是较深,这是因为和杯托配合的“盏”往往底部较小,深的杯托可以增加稳定性。

从以上的梳理来看,金属茶托不仅不是茶席的唯一选择,甚至在哲学上,审美上,最重要在功能上,我们都应该有更多的思考和选择。当然现在市面上也有陶制,瓷质等等的茶托,但从审美和功能上来说,还有很大提升的空间。

日本的文化枯寂清冷,典型的便是茶道的“侘”和禅宗的枯山水。中华文化是有温度的,是如沐春风的。我们了解了二者的差异,才能在茶席的陈设中,传递背后的精神。

有人说,我们是不是要搞一个去日本化的活动,我看倒也不必。金属茶托能够被接受,广泛用于茶席,说明审美上引起了共鸣,也无妨在茶席上用一下,最重要你核心的精神是什么。只有当你有足够的文化自信,接通了源头活水,能够随处为我所用,不必纠结于民族文化的界限,那才是真正得到了传统的精髓,真正的传承了中华的文化。而这心法之事,说来容易,却需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诸君共勉。

来源:茗寿堂

作者: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