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普洱批发网

中国普洱批发网

努力推进普洱生态文明建设

发布时间:2014/3/20 10:26:03
字号:T|T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文明是指反映物质生产成果和精神生产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开化状态与进步状态的标志。文明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人类的发展而进步。人类文明史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历史。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文明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原始文明是完全接受自然控制的发展系统,农业文明是人类对自然进行探索的发展系统,工业文明是人类对自然进行征服的发展系统,生态文明则是人类与自然将实现协调发展的社会系统。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行的一次新选择,是建筑在知识、教育和科技高度发达基础上的文明,强调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石,明确人类社会必须在生态基础上与自然界发生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人类的经济社会才能持续发展。生态文明也涵括人类以前一切文明成果 ,其理论与实践基础直接建立在工业文明之上,是对工业文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取经济效益进行反思的结果,是传统工业文明发展观向现代生态文明发展观的深刻变革。建设生态文明,要求人类通过积极的科学实践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以理性为主的调节控制能力,预见自身活动所必然带来的自然影响和社会影响,随时对自身行为作出控制和调节。

普洱市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欠发达地区,全国解放时普洱的许多民族居住区仍处于原始社会形态,虽经过解放以来六十多年的发展,但其发展受历史和自然等多因素制约,总体发展水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建设生态文明,普洱必须在与时俱进的同时,很好地结合本地实际,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走一条自主创新的绿色发展之路。

 一是走新型工业化的工业强市之路。普洱刚步入工业化时代,只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建成一个真正的生态文明社会,也只有以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为目标,普洱市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才能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普洱市的经济主要靠林业 、矿业、水电业、种植养殖业等资源型产业,资源是有限的,要满足全市人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在全市倡导节约 资源的观念,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应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 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把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并具体落实到单位、家庭、个人。要实施清洁生产。清洁生产,不仅指生产过程要节约原材料、能源并减少排放物,同时也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整个生产周期对人的健康和自然生态的损害。传统生产是一种只强调物质生产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改变这种生产方式,需要不断进行清洁生产意识教育, 引导人们转变传统生产观念,让清洁生产的要求和方式深入人心,使采用清洁能源、预防和减少污染成为政府、企业、社会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因此,普洱市在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的同时,应进一步通过广泛开展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不断提高产业单位和从业人员的生态职业责任意识,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二是加强生态文化教育,构造民族文化特色大市。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进行生态教育,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同,增强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行为的自律,牢固树立生态文化意识,是解决生态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生态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摒弃了人类自我中心的思想,按照尊重自然、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要求赋予文化以生态建设的含义。普洱文化是以普洱茶文化为代表的普洱市文化体系的综合体,包括普洱历史文化、普洱茶文化、边地各民族融合文化、绿色生态文化、北回归线文化等多种文化。普洱又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普洱的民族文化多元而厚重,各民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和历史,孕育了原始古朴、多姿多彩、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普洱茶文化和原生态文化。因此,要建设民族文化特色大市,我们必须致力于对各种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提升、保护和开发,致力于民族自豪感的激发和自信心的培养,致力于将文化做成一个完全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新兴产业,促进和加快文化产业化、文化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从而实现建设民族文化特色大市的目标。

三是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生态文明建设法制意识。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道德力量的推动,也需要政府和权力机关出台必要的政策、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硬约束。首先要加强政策体系建设。要建立 综合决策制度,用政府的权威保证生态环境免遭破坏,特别是在制定规划、计划及重大经济行为的拟议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综合决策的作用,把生态环境目标和经济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统筹考虑,从源头上解决对生态的危害问题。要适时出 台相关政策,用宏观调控手段引导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包括引导生态型项目开发的扶持性政策、防止和遏制破坏性经营的刚性约束政策、旨在快速恢复生态植被的资源补偿性政策以及旨在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的科技投入政策。其次要加强生态法制建设。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的加快,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在生态 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充分发挥环境和资源立法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约束作用。国家已经制定了一系 列有关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普洱市的各民族自治县,应结合各民族地方实际,制定相应的地方法规,使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得到法律上具体而切实的保障,并在各种经济立法中突出生态环保型经济的内涵,使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协 调发展在经济法中得到充分体现。同时,市、县人大要加强对各执法部门的监督,加大执法检查的力度,努力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维护法律的尊严。再者要提高全民生态文明建设法制意识。要加强对全民的法治教育,调动人民群众主动自觉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积极性,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职责、权利和义务 ,学会运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来维护自身的生态环境权益,并敢于对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同时,要通过建立和实施生态环境违法违规责任追究制度,激发和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环保执法人员、环保产业单位及其从业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建设法制意识。

普洱市委提出了“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战略,启动了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既要率先跨越发展,又要绿色发展 ,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被摆在了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对人大的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部门提出了新要求。当前,环境与资源保护部门在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中,要加大环境资源保护相关法律的执法检查,要在促进绿色经济发展方式基本要求的法制化方面做更多的工作,要继续开展好环保世纪行活动,发挥在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作用。(市人大环资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