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普洱批发网

中国普洱批发网

茶产业将上演现实版“速度与激情7”!

发布时间:2015/7/7 15:08:14
字号:T|T

2015年上半年,九峰茗茶事件说明了生意难做,很多主流茶企效益在下滑。这种困境将茶企多年来高速增长掩盖的矛盾引爆,厂商之间矛盾升级、企业高管离职跳槽等问题愈发明显。我们看到,有的经销商开始代理第二品牌,期待以多品牌发展弥补单品牌不足。有的大企业为了提升商家信心,增加品牌投放力度,政策松绑;有的小企业直接放价,以求短期放量回款。那么,销量去哪儿了?为了挖掘问题本质,中国茶产业咨询领军品牌和君茶产业事业部进行全国大调研,行程几万里,开展十几次茶董会,在本文通过事实和理论数据分析,探究2015年下半年的茶产业格局演变和走向。

2014年量值双增长

根据权威部门统计以及和君茶产业研究数据统计,2014年我国茶叶产量达209万吨,产值达1349亿元,产量和产值连续高速增长。2014年茶叶品类产量增幅不一,黑茶、白茶呈双雄争锋态势,青茶、绿茶稍显垫底。青茶以5.4%增幅创历史最低;绿茶基数大,保持6%增速;白茶基数小,但增幅高达35.39%;黑茶增幅达26.3%。

结合上半年调研,我们预判:茶业进入整合摩根时代

从产业层面看,一方面是茶产业结构失效,产能过剩。过往几年,各地政府持续增大对茶产业的支持,推动茶叶市场繁荣和现代化进程的同时,低效率的重复建设,茶园面积持续增长,企业产能持续扩张,企业期待提升运营效率以及内涵式增长已经变得很难。另一方面是竞争者增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的热潮,使得更多创业者涌入茶行业,销量趋向长尾效应。比较典型有:幸福茶农、包茶山、一千零一叶、子曰等等,虽然在竞赛上半场领先却在新常态下出现倒退迹象。从市场调研看,茶产业本身没有问题,持续增长是趋势,只是销售被分散。

因此,我们从产业层面预判中国茶产业面临产业升级和转型,就是必将进入产业整合类摩根时代,并购和整合成为一股商业潮流,企业间的竞争演变为资本间的竞争。

从市场层面看,新常态下的GDP下行,政务消费和商务消费受抑制,导致茶叶价格和销售双降。绿茶企业普遍下降30%以上,普洱茶由收藏概念转向即时喝概念,存量和增量成为企业的两难,品类间竞争和企业间竞争交织在一起。此外,茶企客单价下降,茶叶渠道和终端分散多元化,电商崛起抢夺了低端市场,零散型顾客逐步成为茶叶消费的主要来源。现在的茶企准备不足,还梦幻停留在过去的“好日子”。我们在去年曾推出厂商价值一体化文章,其实是想提醒茶企、茶商共享共创的时代来临,封闭和单体作战只会越来越难生存。

我们从市场层面预判,2015年及未来几年,一方面是客户群体和渠道将越来越零散且碎片化,常规打法靠增量会越来越辛苦,茶业市场化会越来越强。互联网时代信息将越来越对称,茶企纯粹靠机会和交易关系的时代将结束。另一方面是环境对于所有茶企和个体而言是公平的甚至是开放的,只有内在具备动力的茶企才构成市场成功的真正竞争力。在此过程中,部分茶企可能因为自身原因掉队或淘汰出局,部分茶企也会上演《速度与激情7》的现实版本,改变品牌格局。在我们看来,下半年的茶叶市场呈现旺季而不旺的局势,也会呈现淡季不淡的情况。

下半年竞争对策:聚焦区域、产品,精细化管理

察酒水、消费品、家电等其他成熟行业的胜者企业,我们从中寻找规律,总结出至少有三点共性发展模式:聚焦区域,聚焦产品,精细化管理。

聚焦区域,不谋一域者不足以谋全局。不管是八马、大益还是白沙溪,都是从占有一个区域市场开始,集一个个区域的胜利为整体市场的胜利。成功企业首先聚焦一个区域作为根据地,从而摸索出作战方法,并培育出队伍,再以此滚动复制。而核心区域市场是业绩持续贡献的主要来源,企业如果没有建立核心市场,那么在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很容易出现塌方式的下滑。跑马圈地不一定赢利,做透、做深、做细是企业在新常态胜出的王道。

聚焦产品,守正出奇是精准营销的基本原则,以正合,以奇胜。企业既要有踏实的基本功,又要有差异化的出奇制胜的运作,打造领衔雁头产品,形成单品突破、多产品长尾组合的阵容。例如八马的赛珍珠,大益的7542、7572,白沙溪的千两茶,峨眉雪芽的有机茶。其他行业也是如此,茅台的53°飞天茅台,五粮液的普五52°,海尔的双动力洗衣机,娃哈哈的营养快线,这些好单品成为企业业绩贡献和带活整个产品线的牵引力。

企业也要谨防明星单品“螃蟹”效应的一红就死,这就需要以下的管理机制来保障。例如精细管理。英国新制度经济学的鼻祖科斯提出,当外部的交易成本大于内部管理,那应该将外部交易关系转化为内部管理;当内部管理成本大于外部交易,那应该把内部管理转化成外部交易。

外部环境好的时候,企业的重要选择是速度第一,先跑起来,把规模做上去。譬如快速招商、开店布局、广告轰炸、地面扎根,抢占市场和商家资源,管理被放在其次。但在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管理问题就会集中爆发,表现为组织缺乏效率、厂商冲突、员工彷徨、离职跳槽、量价齐跌等。决策像“重拳”打在“棉花”上,没有力量,这时候就要将精细管理摆在第一位。

新形势下,企业要通过精细化管理练就内动力,培养团队,切实把外部基于交易的关系转化为内部管理一体化关系。厂商价值一体化是实现关系转换的不二选择,白沙溪和八马在和君的协助下于2014年进行厂商一体化实践,事实证明效果是非常好的。

我们建议,企业或个体可以在试错创新中寻找方向,虽然未来是不确定的,但一定是基于认知基础上的,在突变失序的环境下,营销实践更需要新理论来指引方向。

来源:茶周刊

作者:陈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