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普洱批发网

中国普洱批发网

所有的品茶,就是这三件事

发布时间:2015/11/2 22:34:41
字号:T|T

关于品茶,可说的事情很多,前面也曾涉及过,后面则会有系列的文章详细梳理,很深的感触是,目前对茶的品鉴,还是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没有系统性的总结。怎样说呢?该讲科学的地方,讲的是文化;该讲茶道的地方,讲的还是文化;真正该讲文化的地方,却发现,其实没多少文化。

为什么总要拿文化做挡箭牌呢,因为文化的概念大而空泛,比较适合掩盖各种尴尬罢了。

无论东西方的品鉴传统,从西方的葡萄酒到日本的茶道,其实都可以囊括在三个层面里。这三个范畴是:“感官审美心性”。

感官

感官的层面指的是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乃至身体的其他反应。这个是整个品鉴的基础,也是葡萄酒、咖啡这些西方品鉴的主体。说是基础,并不意味着低级或者简单。实际上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个基础是需要一定的引导与培养的。

那你说,喝茶就喝茶,为什么要搞这么麻烦呢?这就要回到品鉴的本质,品鉴是希望能给我们带来愉悦甚至体悟。如果说我们感冒时的品茶与身体状态良好时的品茶,感官带给我们的体验是不同的。那么同样的,当你有细腻感受时的品鉴体验,和粗糙感受时的体验也是截然不同的。这是我们为什么需要在这个方面下功夫的原因,因为这本身就是乐趣与内涵所在

在这方面,需要的是细致、科学与技术的配合。但往往比较颟顸,比如泡茶不讲水温,比如大家一直在谈论茶气,争论茶气,但什么是茶气仍然没有相对准确的说明。

说是科学并不意味着有完全客观的参数数据,比如葡萄酒的结构,酒体等等,也不是和什么含量就完全对应,仍然是一个品鉴感官的概念。但是需要有一些品鉴共识作为讨论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对一款茶进行系统化的评判。这方面是茶的品鉴有所欠缺的方面,完全可以去借鉴葡萄酒、咖啡的一些方法。尤其是葡萄酒,毕竟发展出较为成熟的体系,而且经历了市场化的整合

审美:

很多人动不动就说茶文化,东方文化如何如何,但是文化这个东西太过空泛,我们把范围界定在审美的层面。换句话说,光是喝到一种滋味,经历一种体验,还不足以说明问题,我们需要了解,怎样是好的东西,这个判断至关重要

审美也有不同的层次,在一般的层次,我们能区分大致的好坏,什么样的茶让人舒服,哪种不舒服,这是我们日常品鉴的基础。但即使是这最基本的分辨,也会因为人的知见与洗脑术的运用,产生偏差。因为很多人膜拜金钱,迷恋故事,听到一个价格、一点信息便全然处于短路状态,这个时候需要的是回归到这个基础。

更进一步的审美,和文化艺术的修养有关,比如俗艳和清雅、比如张扬与内敛、比如浮泛与内在的张力,这些感触,就是功夫在茶外了

那这个更会有人反对了,这岂不是太讲究了。这个我们还是回到品鉴的本质。台湾茶人詹勋华有一个比喻,品茶如临帖,每次有不同的体悟。这是很让人感动的。当我们面对一件艺术品,你的审美能力与文化背景的积累,将会彻底决定你的体验。否则就算别人说八大如何好,你体验不到,只看到随便涂鸦,也是如盲对暗。

再举个例子,汝窑是我们陶瓷的巅峰,当然很多人都在仿,台湾蔡晓芳在做,大陆的一些工艺大师什么也在做。但是比较一下,大陆的有些汝窑大师,颜色可能调的不错,但是表面的光泽与质感一看气儿就不对,而晓芳窑无论说是模仿到什么程度,或者说还有哪些不足,但整个气儿是对的,审美是对的,接近宋人的雅致与内敛。这个没有办法,文化修养与审美不是技术活,你做了多少年也没用,某些大师可能还以为自己帮汝瓷发展进步了呐。不过话说回来,现在大陆民间一些做瓷的朋友,因为审美水准够了,经过几年专研,有些作品已经不低于晓芳窑了。这是未来的希望所在。

心性:

说审美,其实也是东西方都会涉及的,因为无论一款茶还是酒,不是特别香就好,当然更不是不香就好;口感复杂的也可能好,口感单纯的也可能好,这个都不是死的,评价都会涉及到文化的背景和审美的传统。但说到心性这个层面就是东方所独有的了。

什么是心性呢?这涉及到我们对生命本来的认识,体悟与运用。茶不仅能愉悦我们的身心,也能开启我们小到修养,大到修行乃至证悟的一条路径。这也即是我们所说的茶道。

对于茶道,我们是陌生的,能有点印象的是日本的抹茶道与煎茶道,这些东西说是从中国传去的,但实际上也经历了很多变迁。早期一休和珠光时代还是很有气势韵味的,到了绍鸥和利休已经和禅宗分野,至于后面里表千家,更多的是日本本土的气质了。

中国并没有形成仪式化的茶道传承下来,但历史上是有踪迹可循的,唐五代至宋的禅宗茶礼、以及唐宋文人雅士的茶事都足以令人向往。只是经历元之冲击,明之世俗化,清至民国已然式微了。我们今天说茶道,关键并不是学习日本茶道的礼法,或者闽台功夫茶的手法,而是回到中华文化的主干,回到对心性的关注,这也是令人兴致盎然的一条道路。

最后我们再回到品鉴的主题,品鉴的究竟是什么?是一杯饮品,一件艺术品,还是一段心灵之旅?答案就在每个品鉴者那里。

作者:明洲

来源:茗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