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普洱批发网

中国普洱批发网

警钟:2015茶城危机,我们该何去何从?

发布时间:2015/3/6 20:49:24
字号:T|T

 中国普洱批发网讯:今日恰逢元宵佳节,打开手机满屏都是新年祝福的话语。但很遗憾,在了解了2014年中国各地茶城经营状况的资料后,榜叔和茶语网今天却要给业界同仁聊几句逆耳箴言:中国茶城业已陷困局,2015年,中国茶城的经营者该何去何从?

 2015年2月12日,是中国传统的腊月二十四,离春节只有七天,照惯例是一年中各类茶叶大小商家们最忙碌的时节。

 而这一天,在北京市西城区马连道茶叶一条街的北京国际茶城内,茶商林源却看着自己的店面叹息:“过年应该是马连道最忙的时候,往年许多客人都电话催着、排着队来提茶,可你看现在哪有什么生意,我们一楼的其他商户情况也一样,主人比客人多,许多人都想把铺位转出去。”

 

北京国际茶城

 茶语网编辑注意到,不止在国际茶城,马连道其他十几座茶城在这年货礼品的热销季,同样出现了“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局面。

 在整条街位置最佳、功能最优、声名最大的马连道茶城内,整个卖场也和平日一样洁净,而门口则不见了往年穿梭的货车身影。茶商们三三两两地站着聊天,还有人已提前锁了铺门回老家。

 

 

北京马连道茶城内,顾客寥寥

北京马连道茶叶一条街,如同它竖立在街口那块最醒目的招牌一样,是二十年来中国茶产业飞速发展的见证,也是中国茶叶市场体系中最具标志性的探路者。

 它曾经以一街之势,执掌了整个华北茶业市场之牛耳。而现时这番景象,究竟说明了什么?而这景象,难道仅止于马连道吗?

 

 

到处是茶城和茶城广告的马连道茶叶街

2014年:茶叶产量上浮,市场景象落寞

 根据一份来自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的资料显示,2014年中国茶叶的总产量大致为195万吨,较2013年同期增产8%左右,中国六大茶类全面增产,其中增产最多的是绿茶和黑茶。

 就在中国茶叶产能继续增加的同时,位于市场最终端的茶叶市场反应却不容乐观,从南到北,从北京马连道到广州芳村市场,几乎所有商家都感慨日子难过。

 “春节后,国际茶城的租金还要涨5%,我这个一楼40平方米的铺位,现在年租的价格是24.6万,涨租后到27万,等于每个月要多交一千多块钱。而今年的生意就没有好过,我想是不是换个地方不做实体经营了。”

 出生于1989年的林源,来自福建建瓯,是马连道茶商群体中最年轻的一批。在马连道的近三年时间里,他见证了这条街的氛围由盛转衰,叹息自己没有赶上好日子。

 

茶商林源

 与此同时,在2000多公里外的广州,八和健康茶器的负责人柯茂松也在自己位于芳村茶业城三楼的店面内,苦思新一年的发展。

 他告诉茶语网编辑:“普通人理解的广州芳村市场,其实共有十几个茶城,而芳村茶业城可算是市场内经营最好的一家茶叶城。可就在去年,芳村发生了一次震惊全行业的罢市,发生地点就在芳村茶业城一楼,当时整个茶城一楼的商家全部参加了罢市,直接导火索是市场管理方的大幅涨租。”

 

芳村茶业城外景

 2014年的芳村事件,对中国茶行业来说,算得上一场地震,甚至撼动了许多人长期以来形成的从业观——本来对茶叶市场乃至任何一类产品的集售市场而言,逐年递增的商铺租金是自然规律,可为何芳村的本轮涨租,引发了这么强烈的冲突?

 事实上只要稍加回顾,我们就会明白,在中国以茶叶及其相关产品的批发为主要业态的茶城市场,从2013年开始,就出现了业绩衰退。

 在中国整体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政府收缩三公经费支出的大背景下,茶叶市场的终端消费能力明显疲软,茶叶销售价格持续走低,往年以高档礼品茶团购为主要赢利点的中国茶城经营户们,结束了“一年开张靠节日”的经营模式,而仅仅依靠平时散客的消费量和消费水平,又无法支撑在经济高预期阶段膨胀起来的高额租价。

 

春节前交易冷清的芳村市场

 “从我自己企业的情况来看,整个市场销售额比去年下降了65%,作为一个小微企业主,我感觉非常困难。”柯茂松有些无奈,“市场已经不是以前的市场,消费者也不是原来的消费者。比如说以往大家认为芳村是普洱茶收藏重地,但现在市场上的收藏客比以前少多了,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了普洱茶以喝为主的理念。所以连不少收藏客都在茶城内设了销售点,希望以直接进入市场流通的方式消化那些巨大的库存。这就是说下游被压缩,而上游则是新茶老茶的共同放量,对经营者来说是腹背受敌。”

 

芳村商户柯茂松

 调整,对市场意味着什么

 若回顾中国茶城业的发展史,茶商王成龙无疑是其中的元老级人物,他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来到北京,和同样经营茶叶的福建老乡们,一起经历了马连道茶叶市场的几轮升级,而他自己,则亲身参与了开发。

 “1997年,我在马连道最早的京马茶城做茶叶批发生意,当时是那种马路市场,几乎全部收入来自大宗茶叶的批发。”而就在1998年,王成龙所在的区域因外资家乐福超市进驻而面临拆迁,几十家茶商眼看没地方去。

 王成龙就联手了一个北京的哥们,想方设法在家乐福地块的南边找了个位置,改造后成为京闽茶叶市场,后来逐步完善成为京闽茶城。

 

马连道京闽茶城外景

 回顾往事,如今人在重庆的王成龙告诉茶语网编辑:“那时候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不高,我们的经营也很简单,不过才百来家商户,给北京市内的各茶庄、商场、茶叶公司配送货。

 后来大家看做茶城有利可图,就渐渐出现了马连道茶城、京华茶城、茶缘茶城等多个茶叶市场,一直扩展到今天,马连道地区已开业和即将开业的各类型茶城有19个,截至2014年上半年时达到4000多家商户。”

 

京闽茶城内正在记账的商户

 不过茶城虽多,茶城的面目和经营内容却是大同小异的,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整整二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社会的经济总量、经济结构、经济分布、地区发展、人民生活水准等等客观条件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作为市场经营主体的中国茶城,基本上还在慢悠悠地走老路。这一点在茶叶源头的销区市场上,看得尤为清楚。

 林铜辉是福州五里亭茶叶市场的一位经营户,从2006年开始涉足茶叶经营,在2009年进入整个福州氛围最成熟的五里亭茶叶市场,从给国内知名品牌正山堂做经销商起步,开始了自己的创业。

 他对中国茶城现阶段的发展,有着自己的观察:“我们场内现有800多家商户,今年情况非常不好,人气萧条、交易额锐减,而这种下滑的势头其实从2011年就开始出现了,持续下滑三年来,到2014年彻底落入低谷。

 福州今年出现了一个关店潮,不止茶叶市场,大街上都关了很多店,我有的客户在2013年时每个月营业额还有十几万,到2014年最多只能到两万,所以实体店根本就开不下去了。

 福州五里亭茶叶市场算是在福建省有着相当规模和影响力的市场,也是福州最成熟的茶叶市场,见证了整个中国茶市的成长。而福建是中国茶叶产量最多的省份之一,五里亭是福建最重要的桥头堡,这里的情况如此,可想而知在二三四线的产地批发市场内,面临着更大的困境。”

 

福州五里亭茶叶市场

 王成龙的解释,从侧面印证了林铜辉的说法:“其实现在中国茶城的发展已经过快过滥,在竞争模式基本雷同的情况下,市场已经饱和。国内大多数茶城开发方的主营业务,还停留在向商户‘收房租’的阶段,既没有推广运营,更缺乏整体规划和服务。更有甚者是在房地产业的鼎盛时期入场,有些开发商为了销售其高价的商业地产,在项目开盘时将茶城的开发作为卖点,楼盘卖完后就再无人关心后期的维护和管理,根本不操心茶城的实际运作。”

 

马连道街上的马路茶叶市场

 事实上中国茶城开发热的过度,已经席卷大江南北,比如在河南郑州,这个常住人口不过几百万的二线城市内,就散布着大大小小25个茶城。

 而郑州市茶叶的年吞吐量却仅有20万吨,分解到各家茶城后的数字令人扼腕。此外这些茶城的布局传统、格式单一,完全跟不上产业链更新升级的需要。

 “其实,在中国茶城涌动的热钱背后,还潜藏着另一种风险。”临近春节假期,在北京马连道格调小区的北京茶业企业商会内,秘书长汪朝江对茶语网编辑提及资本热背后的隐忧。

 “2014年下半年,马连道撤店的趋势已经明显,很多人在抛售手里的商铺和居住房产。而这些人大多是在2010到2013年这四年的银根宽松期内,通过金融借贷的方式向国家银行和各类型金融机构做了大笔融资的债务人。要知道茶城经营业者多是小微茶企和茶商,他们对金融的认识很不全面,以为开个店就能向银行借钱,完全不清楚怎样合理规划。比如常常出现以一年期的流动资金贷款来投资中长期五年十年才能见效益的项目,而短融长投的结果是,无论银行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把这个资金链条切断,那所有的投入就都灰飞烟灭。而茶商群体面临的金融风险,会造成整个茶行业的信用危机。”

 茶城面临困局,电商也不是救命稻草

 表面看来,中国各地茶城从业者的困境,来自市场大幅上涨的租金与其本身经营不力之间的矛盾,但我们要从中清楚地看到,茶叶行业的市场营销已经滞后于中国大多数农产品的行业营销。

 至少90%以上的茶商茶企沿用最保守的传统方式开店卖茶,对茶叶新产品的变革、茶叶消费现象的关注和对消费者需求的研究都远远落后于市场的动态,全行业都处于被动营销甚至恶性营销的水平线上,导致市场疲软的效应更加明显。

 

五里亭茶叶市场内的传统店面

 “2014年在芳村茶叶市场内,一些本来规模较大的茶企纷纷涉足茶具等相关产品的生产,但他们为了垄断其他产品市场以弥补茶叶产品份额的下滑,却凭借自己的规模成本优势将产品以零利润的价格出售,这种恶性竞争的手法,使得全行业链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化。”

 说到这些,柯茂松的表情困惑而凝重,“还有些人把电商作为救命稻草,其实不然,网络与实体店所面对的消费者以及消费渠道是完全不同的取向,对没有线上客户资源以及运营经验的商家来说,网络营销比线下营销更艰难。”

 就在2014年的3月23日,北京市西城区马连道建设指挥部同国内知名电商企业京东商城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在京东商城上线了电子版的“马连道茶业街”,首批入驻平台的10家企业,都是在马连道经营了相当年限且经营能力相对优秀的企业。而从此“马连道”三个字不再局限于地理标识上的概念,此举在业界堪称举目。

 

马连道茶业街签约入驻京东商城

 但是快一年过去了,这些商家经营的结果如何呢?茶语网编辑到马连道茶城,走访了10家企业之一的贵士伟业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汪秫光。

 他实事求是地说:“进驻京东平台的条件是押金10万,然后每年年费6000元,最后按平台产生销售额的比例与京东结算提留。其实费用不高,但问题是没做出效果,我想关键还是自己当时的定位和策略有点问题。现在这部分正在调整,调整后会把京东定位成我们公司的线上结算平台,而更多品牌推广的工作仍然要从线下实体店着手。”

 贵士茶业的遭遇具有相当代表性。事实上,目前茶企茶商在电商领域的作为,无论是微博、微信还是QQ营销可基本概括为两类:

 要不就是把传统的茶叶产品机械地搬上网,把网店理解成线下茶叶店的复制版,结果产品没有卖点、网店没有亮点、没有专业人才推广网店也不擅产品的网络促销,使电商项目成为企业的鸡肋。

 要不就是挖空心思地拼价格,甚至以大量名不副实,甚至安全性都成问题的产品、粗制滥造的仿货冲击实体的正品商户,使得传统从业者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同时更严重的,是导致了消费者对整个茶行业的不信任。

 

淘宝网上以19.9元/片销售的357克“冰岛”茶

 那么,中国茶城业面临的问题是一家独有吗?其实不然,这是中国整个以批发零售业态存在的商品市场,所面对的共同课题。

 中国从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可以说前30年,大家都在享受以扩大基建投入、拉动内需快速扩张所带来的经济红利,许多成功企业和成功模式都来自最草根的商业环境,呈现最粗放自然的生长。

 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家经济战略的结构性调整,这种红利业已消失,所有企业和所有的商业模式都要脱胎换骨、重新组合,这个过程是正常的。

 

北京格调茶城

 北京市人大在2013年时就提出,要引导低、小、散等商品批发市场外移。因为从长远来看,外迁大型商品批发企业有助于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减缓交通压力、提高流通效率。

 而到2014年的两会,北京市政府明确表达了业态调整的决心——北京市市长王安顺谈起新北京产业发展的重构蓝图,曾直接点名北京东西城区的批发市场问题:“城六区共有22个小商品批发市场,其中东西城就占了16个。在城市核心区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方搞小商品批发,既没有发挥地域优势,又吸引了大量人流,给交通拥堵带来压力,我们将逐步退出这些不符合城市性质的低端业态,实现腾笼换鸟,提高土地、资源、能源集约利用的效率。

 

马连道青溪茶城

 2015年1月22日,北京马连道地区开业最早、至今还是马路市场的青溪茶城接到了第三次清退通告,要求市场必须在2月28日前清退完所招全部商户。而这样的声音和举措,并非北京独有,各地开发较早的茶叶市场如郑州北茶城、福州五里亭茶叶市场都面临着整体外迁和升级改造的问题。一些实力较弱的散户经营者,在本轮调整中已经退市。

 

青溪茶城的清退通告

 中国茶城,还要不要开?

 中国茶城,还要不要开?中国茶城,还能怎么开?时值2015年全国两会召开,茶语网编辑再次走进马连道,面对面把问题抛给了刚刚营业一年的马正和茶城的管理者——茶城执行董事叶瑞华。

 教师出身的叶瑞华来北京创业刚刚两年,毫不讳言目前茶城的生意清淡。但他同时也强调了自己的想法:“我们规划这个茶城之前,已经对马连道地区经过总体调查和分析,明确该地区的茶产业到了全面升级的阶段,所以这个茶城功能跟原来的茶叶市场有一个区分度,着重点在茶文化的参与和体验方面。马正和茶城的商业总体面积是32770平方米,从2014年1月1日开始试营业,整整这一年都在摸索。”

 

马正和茶城执行董事叶瑞华

 马正和茶城的面积并不小,但场内商户却不多,总共四十家商户中40%卖茶叶,30%卖茶具,综合类商户占20%,餐饮区另占10%。茶城内有60%的商户,都是从原来各家老茶城搬过来的,他们进入马正和的原因就是为了升级业态,给品牌拓展留下空间。

 “中国茶城的面貌和规划正在发生改变,过去不管哪个城市的茶城,经营重点全部在茶叶的批零交易,而现在茶叶批发在很大程度上淡出了茶叶市场,连零售也在往更特色更个性的方向走。”

 叶瑞华向茶语网编辑介绍,“按照北京市政府的定位,马连道要发展成为一个茶品牌的展示基地、茶商品的体验基地以及茶文化的交流基地。对此我们的做法是,腾出茶城负一楼和茶城外面的南广场,让消费者亲身参与比如制作茶具、制作六大茶类的某些环节等内容加强体验,引导消费者懂茶饮茶。在打通实体与虚拟的渠道方面,我们跟茶叶电商醉品商城合作,为其商城内交易良好的商户,在马正和茶城设立一个体验区,让线上的消费者可以来线下体验,而习惯实体店的消费者则进一步认知网络品牌。设立这个实体店的目的,是为这些原来主打线上的品牌集中提供一个大型的茶叶超市、茶饮体验中心和售后服务中心。”

 

马正和茶城外景

 在重庆打造了京闽茶城升级版的茶城元老王成龙,赞同叶瑞华的想法,更进一步补充道:“洞悉茶城所在区域的城市消费阶段、消费者心理、消费者类型,是茶城开发者一布局就要考虑的事,我们要为整个城市提供更合理的功能配套,又对提升当地的人文环境起到一定作用。因为重庆普通市民认知茶叶水平尚不高,我们就要做专业化、精品化还要有趣味性的茶城,让体验、发现、方便和喜悦感,贯穿消费购物的全过程。但是要肯定一点,茶城建设不能一拥而上,房地产模式已经成为历史,关、退、升、改,将是中国茶城业的阶段命题。”

 也许北京市市长王安顺的一句话,最能解答市场各方的纠结,他到马连道地区调研时特别提出,茶城应该“为北京2200万市民提供一个修身养性的地方”。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未来任何消费品行业,都要重视时代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受教育水平以及欣赏趣味的提升,消费去中心化、社区化、碎片化、智能化、宅生活、短购物等各种趋势的出现,把以人为本的商业理念贯彻到各种消费细节中去。

 所以未来的茶城业态,既表现为茶生活馆、茶博物馆、茶体验馆等,也可能是茶叶品饮中心、茶叶交易所、茶业金融银行等形式。

 混沌过后,方见清明——中国商业领域商品经济的全面社会化道路,正在启蒙,“一批一批消费者”的时代已然大步离去,而“一个一个消费者”的时代正在王者归来。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茶叶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