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普洱批发网

中国普洱批发网

【普洱茶讯】争一口“茶气”

发布时间:2014/12/31 13:18:15
字号:T|T

中国普洱批发网讯:一、茶气存在与否

近日,由茶语网发起的关于茶气的调查,引出了茶气存在与否的双方对峙意见。本文就此话题,展开讨论。相比于茶气的认知度,国人对剑气更为熟悉,这归功于人们对武术的自豪感和对武侠体系(主要为小说和影视)的了解,为了方便讨论,我们就先从剑气说起。

二、电光影里斩春风??近来,包子版“神雕”引发热议,就从这儿开始吧。按老金原著所表,当时,杨过初见玄铁宝剑——独孤求败留言“重剑无锋,大巧不工”,此时,杨过的看法是,“世间无论何种剑术,变化如何不同,总以轻灵迅疾为尚”。在这段牛逼的传剑桥段中,杨过一共看到了独孤氏的三种剑和练剑“四段论”,其生动形象地诠释了剑器选择与剑术修为的关系,伴随练功者修为日高,最后可达“不滞于物,草木竹石皆可为剑,渐进于无剑胜有剑之境”。

在《笑傲江湖》中,风清扬传令狐冲“独孤九剑”,总诀就有三千多字,而具体的九招,举凡总诀,破刀剑鞭索掌箭气,又各有不同,总体上强调的是“无招胜有招”的武学思想。而李连杰版的令狐冲,通过影像的形式将这九剑的威力演绎得淋漓尽致,剑气纵横。

剑被尊为百兵之祖,剑术则有“杳之若日,偏如腾兔,纵横逆顺,直复不闻”之论。《剑说》有云:“腾空闪跃,剑宗发脉,左旋右抽,势类相持。正花反花,两面相依,一剑出奇,剑剑挺异;不揭不抽,往还不歇。跃步高飞,身轻手捷,意前剑后,进退得度;变换莫测,见机生情,蹈虚抵隙,勿忘此诀。”

总体上,剑法的强弱是一个循序渐进,从低到高的过程,在近距离攻击中,剑总是大放异彩。如果要远程打击,就要配合内力,借助于剑气的威力。《倚天》中,“昆仑三圣”何足道与西域少林派的高手比武,一手弹琴,一手鼓动内力,将对方宝剑震断,便是如此。

昔年,柳生一剑东渡而来,挑战中原高手,意欲成为天下第一。当时,武林中人将被柳生杀死的人抬到武当,苍字辈名松者,目光如炬。立下断言:这些死者的眉心,虽只有小伤口,其实致命伤在后脑,因为柳生的剑气穿脑而过,收发自如。在场的楚大掌门伸手到死者后脑,果然血染手掌。(后来,苍松脱离武当,自创基业,终成一代霸主。)

熟悉历史掌故的人都知道,西子捧心的形象,一直妙动人心,但在金庸的武侠体系里,是因为她被情敌阿青的剑(棒)气所伤,“西施眼中闪出无比快乐的光芒,忽然之间,微微蹙起了眉头,伸手捧着心口”。

在武侠小说发展史上,引入“气”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点,最后演变成“以气御剑”的全新格局。在这方面,金庸要克制得多,更注重历史氛围的衔接与营造,古龙则直接干脆地宣称“剑气纵横三万里,一剑光寒十九洲”。

传世武侠小说和影视剧中多言及剑、剑术和剑气。其中,剑为器,术为路径,气有两方面的解释,一为内功修习的一种或法门,这个来源与中医经脉学说和哲学思考息息相关(下文详述),一为持剑战斗者在暴力冲突中的一种高阶战斗技巧。而能够将武功练到以剑气伤人,绝壁是大高手了。

在萧逸的武侠世界(详见“七道彩虹系列”)里,某个正派高手能够最后得胜,是因为对手剑斩飞燕,泄了先机,让他得观剑气之凌厉。

以剑气搏斗,杀伤力极强,但真正的大高手,到最后都强调一种近于禅的武学修为,比如李寻欢、天机老人对武功的看法。元人有一首偈语,不妨当作这一路径的最高境界:乾坤无地草孤筇,且喜人空法亦空;珍重大元三尺剑,电光影里斩春风。

三、讨论茶气,主要是语境的问题

前面花一些篇幅讨论剑气的问题,目的在于说明,在武侠体系中,剑气不是一个存在与否的问题,而在于讨论语境的问题,诚然,从任何一个单点去冲击,剑气都是一个漏洞百出的话题,但从它生发和延展的历程来看,在武侠语境中讨论剑气是没有问题的。

同样,讨论茶气的逻辑链也是一样的。在“茶气”这个词汇中,“茶”的概念是比较清楚的,此处略去不表,单从“气”来说。那么,气是什么呢,是一个词汇,是一种物质,是一种特异功能,是一种精神意志力,是一体极致体验,是一种高明的哲学思想?

据考证,最早的“气”字出现在殷商的青铜器上,一路流传演变,儒家干涉过,道家拉拢过,兵家重视过,而“气、精、神”作为一种三角思想体系,至隋唐从道教体系中得以确立,到宋元明时期,就放大招了,出现了理气哲学、阳明心学(你没看错,就是那个牛逼得可以把人丢出去几条街的王守仁,王阳明)。

此外,其在演变的过程中,中医视之为与身体运行息息相关的物质能量,文艺批评和绘画体系也强调“气韵生动”等等评判标准。在早期的武侠(义)小说(如唐传奇)中,并无刻意强调“气”的重要作用。直到近当代武侠小说家将“气”(气功,内功的一种)这一重要概念引入武侠体系后,内功作为剑气强弱的根本动力才成大观。

今时今日,茶气存在与否,分歧因何如此之大?为了讨论的方便性,我们还是从武侠中举例。前面说到了,金庸对剑气的描述相对克制一些,而古龙则是直接剑气扑面,不重招式,却要刻意描写比武决斗的氛围。

在《多情剑客无情剑》一书中,上官金虹挑战李寻欢,在决斗之前,李很小心地勘查了现场,包括阳光下山的位置,土壤的松紧,松枝的结实等,这些在天机老从看来,恰恰是决胜的综合体,包括细心、耐力、武力和智慧等等,而真正的高手对战,往往瞬间就分胜负。

在这本书中,李寻欢,上官金虹和天机老人有一段讨论武功的说辞:上官氏自称已达“手中无环,心中有环”的境界,而天机老人则以为,要达到妙参天地,无环无我,才是上乘境界。

在日本作家吉川英治和小山胜清的笔下,被称为日本剑圣的宫本武藏在岩流岛与佐佐木小次郎对阵时,也像李寻欢一样,重视光线、位置这些极重要的决斗因素。在他们笔下,宫本武藏之所以能成为剑道修行的代表,是因为他一生极其彻底地参研剑道,晚年更是达到了“以剑入禅、神武不杀”的极高境界。

那么,为什么要把茶、剑气和茶气并列讨论呢,是因为讨论剑和剑气有共同的语境和相对成熟的比较体系。武侠小说中无论怎样描述剑及剑气,都可以从“气”本身发展的思想脉络或旁支中找到相应的理论渊薮。

以“九阴真经”而论,老金是这样描述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这段话,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从老子的《道德经》里搬来的,更何况同属道家的庄子说剑,更是透彻,“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后之以至”。老金的另一本武功秘籍《九阳真经》也强调“后发先至”的武学思想(参见《倚天屠龙记》)。这些,其实都已经上升到了中国哲学思考层面。

但茶气不一样,存在与否必然存在分歧。因为大家无论支持或是反对,都只关注自己感知到的特殊性或者持之以据的特殊性(无论支持或反对)。如果强调特殊性对事物的佐证判断,就产生了茶气成立不成立这样的问题。因为要使茶气成立,共同的基础是必要的。这个基础就是讨论茶气的语境是什么。还是让我们引用一段《传习录》中例子来说明问题吧。

在《传习录》下卷第九十三条,程子云问老王:“‘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何墨氏兼爱,反不得谓之仁”?老王的回答是这样的:“……譬之木,其始抽芽,便是木之生意发端处。抽芽然后发干,发干然后生枝生叶,然后是生生不息。若无芽,何以有干有枝叶?能抽芽,必是下面有个根在,有根方生,无根便死。无根何从抽芽?……”老王用的水有源头树有根的比喻,最后阐发墨家的兼爱无差等,相当于没有根,不能谓之仁。

如果你问,一人不喝茶的人如何来讨论茶气,或者说,你入行才几年,就敢妄论茶气。还是用“格物致知”来说明吧。老王和他的朋友曾经对着竹子格物,最后都整病了,也没有搞懂竹子的道理,等到在贵州蛮荒之地经年之后,才方悟“功夫只能在身心上去下,坚信每个人都能成为圣人,于是,自己也有了当圣人的使命感”。(《传习录》下卷)老王虽然也强调事物的特殊性,但这是以良知为前提(共同语境)的。

假如有茶气,何以有人认为存在,并明言在某种茶中体验过,而有人又觉得不存在,并将主要论点归结于没有科学依据上。茶气是什么,讨论茶气的共同语境在哪里?如果你对茶气与剑气比证还有疑虑,还可以提供一例,海德格尔研究存在:存在以存在的形式证明存在,存在的形式最后都指向存在。

如果茶气是存在的,那么作为茶气概念的“真实”是什么?如果不存在,从特殊性去推演不存在的一般性,其共同语境是什么?老海为什么要强调存在问题的必要性、结构和优先地位?讨论茶气,道理也是一样的。(李明 茶业复兴)